Covid-19肆虐全球,衝擊著人們的健康、生計與社交。儘管病毒傳染不挑對象,但不可否認地,某些群體可能因為自身的族群身分、歷史背景和社經地位等等因素而特別容易受到疫情影響。除此之外,Covid-19的「身世」與高傳染性也讓「汙名」成為防疫期間除了病毒本身以外,另一個我們需要抵抗的對象。本集節目裡,主持人Jo邀請到了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小杜,從疫情出發,一起討論「疾病汙名」這件事。
本集重點:
→ Covid-19對免疫力較弱的人殺傷力較大,而HIV又是攻擊感染者免疫系統的病毒,這次疫情是否對HIV感染者社群造成了影響?
→ 誰是「防疫破口」?社會對防疫的期待如何造成對特定族群的汙名?從南韓「梨泰院事件」說起。
→ 從HIV到Covid-19,我們怎麽看待對特定疾病的汙名?對疾病的稱呼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收聽本集節目: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別忘了訂閱。
最後,我們也想藉由本集節目,邀請大家一起加入「修正愛滋條例第21條」的連署。國際社會早已呼籲多時,唯有將HIV「除罪」並消除對感染者的歧視,才能夠有效防治HIV,而且在U=U的共識(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下,感染者更不應該再被自動視為「傳染者」。然而在台灣,感染者卻仍舊面臨著不合時宜的法規與時時被當成罪犯的風險,這不僅無助於愛滋防治,更是對感染者的人權傷害。
如果你也支持HIV除罪,歡迎即刻加入連署。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訊息,可以參考下列團體:
【謝謝你收聽我們的節目。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我們想請你花一點時間,了解「媒體小農計畫」:這是一個讓讀者可以直接小額灌溉心目中優質內容的平台,queerology 也是媒體小農計畫的一份子,歡迎透過網誌頁面右上角的小草按鈕,或是直接點擊這個連結,灌溉我們的內容。詳情請見: 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