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創刊號】"Fabulous! The Story of Queer Cinema"

作者/布勒

今年金馬影展設了一個《性別越界》專區,共放映六部性別議題相關電影,各有特出之處,而在此要特別提出來介紹的”Fabulous! The Story of Queer Cinema”(中譯:《豪華同志電影史》)是裡面唯一的一部紀錄片,並且據稱為有始以來資料最詳細,訪談陣容最浩大的同志影像紀錄,為同志電影歷史的開端與演變做了一個完整的介紹。

圖片來源:網路

片中邀來美國眾多同志影像工作者,包括導演John Walters、Todd Haynes、Gus Van Sant,還有以Brokeback Mountain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李安(只有他不是Gay,嘖),以及評論家B. Ruby Rich,演員Guinevere Turner、Heather Matarazzo、Peter Paige等等,大談同志電影從無到有,從實驗到主流,從一開始只在獨立影展才能受到注目,到現在甚至受到好萊塢的影響,開始進入類型電影的範疇,數十年來的演進過程。

很顯而易見的是,在1930年代左右是沒有同志電影這種東西的。一群gay或lesbian(或許那時候這些名詞也尚未開始被使用,只是模糊的概念)群聚在一起,觀賞專屬於他/她們的電影,這種事情根本是天方夜譚,大家連想都沒有想過。當時美國的gay/lesbian甚至還沒有為自己發聲的概念,同志大量走上街頭為自己爭取權益,也是六零年代末才逐漸興起的事。也就是說,一切都還停留在隱晦的階段。

當時他/她們都看些什麼?

然而欲望還是需要出口,凝視需要對象。那時候流行的都是一些劇情貧乏的肌肉猛男片,身材壯碩的年輕男子穿著水兵服走來走去,接著脫去上衣,展示大塊大塊的胸肌,做一些健美先生才會做的動作(真的很可笑,不騙你。但由此可見,無論時代怎樣演進,人性基本的欲望和需求終究不會改變)。男孩們獨自在密閉的空間裡渴望著電視機裡的男體,約莫是那個時代男同志的寫照。而女孩們則是藉由封面華麗(而且還有兩女包圍一男)的羅曼史小說來滿足想像(有漏缺的部份大概就自己補足吧,總是這樣的)。

從哪裡開始?

第一部被真正歸類為同志電影的是由一個年輕男孩St. Anger所自製的實驗電影”Firework”(1947),影片裡鏡頭對著一個男人的下半身,接著他用火把點燃下體懸掛的煙火,那裡就霹哩啪啦燒了起來。直截了當得讓人忍俊不禁。

六七零年代各種解放運動興起,嬉皮,藥物,搖滾樂在當時帶來極大的影響,西方世界瀰漫著對和平自由的強烈渴望。石牆事件(Stonewall Riots, 1968)之後,gay & lesbian對於爭取自身權益的意識也陡然拔高,一波波走上街頭,投向社會運動。電影方面,各種禁忌題材也就漸漸冒出頭來。

1972年,由同志導演John Walters執導的B級電影”Pink Flamingos”(中譯:《粉紅火鶴》,和”El topo”、”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活死人之夜》,”Eraserhead”《橡皮頭》 等等被公認為是美國B級電影史上極為重要的代表作)在電影院午夜場裡大放異彩,一連播放了好幾年。這部影片集猥褻淫穢之大成,充滿各種不可思議的噁心橋段,胖胖男演員反串的女主角Devine那又黑又濃的眼線,整臉厚厚白粉底,還有笑起來嘴角直裂到耳縫似的血盆大口,任誰看一眼都不會忘;影片最後一段Devine表演吃狗大便的場景成為經典,更是那一代美國人的集體午夜場記憶。我想,這部以噁爛為重點的實驗片之所以被劃為同志電影,『扮裝』大概是很重要的理由;在七零年代初,queer的概念還沒生出來,但在”Pink Flamingos”中,酷兒理論裡頭那種『惡搞,我就是邊陲』的精神卻已經若隱若現。

電影Pink Flamingos海報。圖片來源:網路

那裏上演的正是我的故事

在”Fabulous! The Story of Queer Cinema”裡,被訪問的無論是導演,評論家還是演員,你都可以看到他/她們不斷在傳達一個訊息(以下請自行加上花痴表情):
『當我看到螢幕上男男/女女的戀愛情節,心裡簡直是小鹿亂撞!』

『他/她好帥(好美)~』

『那就是我愛情的原型,那就是我夢想中致命的戀愛場景,我就是對那個無法自拔無法抗拒。』

『這根本就是拍給我看的!我就是這部電影想對話的人!』

『我想要看更多這樣的電影。』

記得《歡迎光臨娃娃屋》裡不受寵愛的苦悶小女孩Dawn(Heather Matarazzo飾)嗎?不記得的人可以去看迪士尼電影《麻雀變公主》,她就是公主蜜亞高中時候的怪胎好朋友,那個自己髮型很遜還批評別人的莉莉。看到她出現在螢幕上時,我有種現實和戲劇之間互相倒錯的感覺。在《歡迎光臨娃娃屋》裡,有一段內容是她在學校遭人排擠,一群女同學圍在她座位旁邊,揶揄地問她是不是lesbian。當她皺著眉反駁說『我不是,我才不是』的時候,同學們就大喊『lesbian! She’s lesbian!』然後跑走了。Dawn承認那時候她其實不知道lesbian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等到後來終於了解這個名詞的意思,她整個人豁然開朗,開心地想著:『原來lesbian指的就是我啊~對,我就是lesbian沒錯啊』,諸如此類的事也常發生在其他人身上。當被訪問的人描述哪部同志電影有多麼讓自己心神震盪,彷彿身歷其境,他/她們眼裡有光,神情滿是嚮往,甚至激動得抱頭大叫,這真的會讓台下觀眾都忍不住投出一個理解的微笑;看這部紀錄片的樂趣其實部份是來自於那種『啊!原來他/她也是!』的驚喜,螢幕上與螢幕下,眾人的經驗逐漸重疊、融合、時而激盪出火花,藉由看見別人,我們進而看見自己。

New Queer Cinema,已出現的都尚未結束

1992年左右,影評人B. Ruby Rich在雜誌上發表了文章,在裡面大談New Queer Cinema的概念。這是第一次,同志電影被整理、歸納、劃分成一個類別;籠統一點的說法是,只要是在九零年代以降,開放(甚至激進地)探討同志文化,或處理同志認同問題的獨立製片電影,都可以納入New Queer Cinema的範疇。

《男孩別哭》就是一個例子。有時候New Queer Cinema不只挑戰所謂的正常異性戀患者的眼光,在某些議題的處理上,程度之大膽直接,以及直指核心的尖銳態度,讓同志族群也不得不感到相當刺眼。像是Todd Haynes所執導的”Poison”(1990),內容是一個瘋狂科學家吃了自己研發的藥之後染上怪病,全身都長出膿瘡,還不斷傳染給別人的故事。這樣的情節完全影射了自1980年代以來社會大眾對於愛滋病的恐慌,以及因為愛滋,他們對於同志族群所仍然抱持的一種獵殺女巫式的心態;以同志的角度來看,這部片也直搗他們內心最恐懼最難以面對的幽暗角落。由此可以想像”Poison”在當時的評價並不是很好,然而它的重要性並沒有因此減損。被囊括在New Queer Cinema的還有”Go Fish”(1994) (中譯:《我女朋友的女朋友》)。這部充滿大量對話,既不腥羶也沒情色的女同志劇情片卻打入了很多人的心裡,台灣25歲以上的拉子們應該有很大一部分都看過。其實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些妙語如珠的對白,整部片完全沒靠性愛或戀愛情節撐場面,這很酷。當時很多人看完之後的感想是『對,女同志就是那樣子的。我就是那樣子的。我跟我女朋友也會談這些事情。這部片超有趣。』

同志劇情開始「熱門」

《費城》可以說是,同志題材登上美國主流電影市場的開始,而大約在希拉蕊史旺以《男孩別哭》一片鹹魚翻身,拿到奧斯卡影后之後,主流電影公司更進一步注意到這個題材的爭議性背後也許還有一些什麼,至於對演員來說,那個『什麼』大概就是可能可以為他們再帶來幾座獎盃吧。在”Fabulous! The Story of Queer Cinema”裡,我們看到同志導演和演員們表情有點哭笑不得地抱怨這個現象,也說出了這十年來,對於異性戀主流電影演員踴躍接演同志角色以發展事業的另一個可能,同志電影工作者的感受是百味雜陳。

『讓異性戀演同性戀有這麼值得鼓勵嗎?讓他們可以拍完之後發表感言說感謝誰誰誰支持他/她撐過這段假裝成同性戀的黑暗日子?』

『讓異性戀來演同性戀到底有什麼了不起?他們只要演完之後說其實這只是戲,自己是百分之百的異性戀,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可是讓同志演員來詮釋同性戀角色就不一樣了,他必須表現真實的自己,那需要很大的勇氣。』

不只異性戀演員飾演同志角色得獎,異性戀導演拍攝同志電影的頻率也逐漸增加,同時劇情也轉進類型電影走向。Wachowski兄弟(當時W兄弟還是異性戀,哪知多年以後就成了W姊弟)所執導的《驚世狂花》,去除主角的踢婆戀情之後完全就是個傳統黑幫犯罪電影,正是一例;在外型/扮裝的塑造上,吉娜葛森比誰都更踢(事實上”Fabulous”片中訪問的女同性戀演員,就有人大讚吉娜葛森的角色帥氣),還有珍妮佛提莉的娃娃聲加黑皮衣爆乳裝,任誰看過都難忘,更別說她們在床上的表現了。

確實轉進類型電影之後,同志角色本身的認同探討變少了,多了一些普通愛情走向的劇情,只是主角設定是男男或女女。這不一定不好,不只是業界,很多同志非同志的影迷,都抱著靜觀其變的心態在看,也許最後來個女女版的007系列也會很不賴,誰知道呢。

總之,對『美國』同志電影史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去看看這部”Fabulous! The Story of QueerCinema”,它把整個同志電影的演進交代得滿清楚的,而且還有穿插一些經典畫面,像是依恩麥克連(Ian McKellen)當初在眾人面前出櫃時的發言,看了真的還滿熱血。不過純粹想瞻仰李安大導的人就免了,李安的那一段就是之前斷背山在台灣上演時各家電影台播出的幕後花絮訪談而已,前後不到兩分鐘。

Leave a Reply

Discover more from Queerology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