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告

【第二號】編輯的話

本月編輯/D Yeh、Nana、格格

經歷上期嚴肅的法律議題討論,我們搔破頭皮想為這期主題來點輕鬆的,本期出發點於是非常生活化─或者說,「消費」正是日常生活中,除吃喝拉撒之外,少不了的行動元素(其實就連吃喝拉撒,也跟消費脫不了干係)。

輕鬆的本期,有「同志」消費的愉快經驗分享,也思考在掏錢「購買」和被慫恿掏錢的「推銷」這兩個動作之間,同志如何因為種種原因,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族群。想想妳/你是否曾經買過彩虹飾品?是否曾經守著電視,在家人的眼光下,還是要看螢光幕上的孽子/逆女?同志小說百百本,寂寞之井、鱷魚手記、荒人手記,沒看過也總聽過;你/妳關心最近又新開了哪家gay/踢吧。而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造就了今日同志間若有似無的「消費文化」?這玩意又如何繼續地被同志族群保存著。如果細加思索,所謂同志消費文化這玩意,真的存在嗎?它的存在是反應社群的特殊性,抑或像一年兩度的情人節,是商人為同志量身打造的「掏錢情境」?

本期於是從三個獨立卻也混雜的不同「消費」角度(期望妳/你買的人、同志消費者、同志享樂者)、三種不同地理位置出發(美國、台灣、日本),以各異的架構來思考,今日全球沸沸湯湯的 rainbow economics (彩虹經濟)現象(註一),究竟從何而來、彩虹經濟背後的社會文化意涵,以及最重要的,究竟和妳/你我有什麼相關。

圖片來源:flowerim.pixnet.ne
圖片來源:flowerim.pixnet.net

三篇之首,我們先討論彩虹經濟在美國社會的形成歷程,當地彩虹經濟又是如何與同志文化結合,蓬勃地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也質疑在此番榮景背後,「美國社會=同志樂土」的關連性;第二篇,以實地觀察,提出女同志的穿衣審美觀,究竟什麼是女同志眼中的「美學」,身分認同又如何藉由衣著被實現;最後,介紹亞洲同志聖地-日本東京新宿二丁目。這是一份基礎的玩樂指南,從抵達方法到店家簡介,提供你/妳一個「消費衝動」和「消費情境」。畢竟少了實地操作,不管我們在紙上想了再多彩虹經濟的論述,這玩意不過是概念而已。況且下次有「同志」電影、商店、商品、書籍、酒吧出現時,「消費」這件事情還是跑不了的,妳/你說對嗎?

如有意見、來稿,請寄queerology@gmail.com,我們竭誠歡迎來信。

注:rainbow economics亦作pink economics,取自象徵同性戀的倒三角粉紅符號,兩者皆是談論今日以同志文化為基礎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模式。

One Comment

  1. 謝謝建議。因為注意到這點,所以本期與上期相比,已有稍微增加了圖片,不過一方面文字才是傳達重點,加上礙於不是所有內容都有合適圖片搭配,所以比例上應不太可能大幅增加,但未來會考慮是否有,可以用大量圖說來表達的主題。再次謝謝收看和建議。:)

Leave a Reply

Discover more from Queerology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