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第四號】Gay on TV? – Politically Correct!

作者/ Chris

曾有次與友人逛街時,產生了如下的對話。友人問說「這件蘋果綠的褲子你覺得怎樣?」,我沈默以對,以示抗議。友人接著語帶挫敗地說「我以為你會喜歡的。」「一點也不。」「可是《Sex and the City》裡,Standford Blatch(在劇中演出女主角們的男同志友人)不都是這樣穿的嗎?」是的,即使同志這樣的議題在電影(無論是好萊塢或非好萊塢)中早已並不陌生,但在2000年之前我們的確鮮少能看見所謂的同志形象在電視螢幕上搬演,即使偶爾出現也大都是蜻蜓點水般的客串角色。但這一切都在2000年的時候改變了。

依稀還記得2005年年初,台灣的旅遊生活頻道(目前為探索頻道集團之一)引進《酷男的異想世界》(Queer Eye for Straight Guy)時,在身邊的友人圈引起一陣不小的騷動,每當週幾來到便要回家準時收看,否則也要守到重播時段才行。不過套句Queer as Folk(因台灣未曾代理因而沒有台灣譯名,以下簡稱為QAF)的演員Peter Paige的話「我想Queer Eye之所以可以叫做Queer Eye,而且具有那樣的影響力,有很大一部份是因為有(我們)QAF的先行存在吧。」前文我們提到了,在千禧年之前的電視中,同志基本上是隱形的、或說不存在的。而第一個向這樣不成文規定挑戰的電視影集,是英國的Channel 4所推出的Queer as Folk

圖片來源:網路

QAF UK

英國第四頻道在1999年2月23日推出了這部描寫英國曼徹斯特城裡三個男同志(Stuart, Vince, Nathan)以及他們身邊男女同志社群生活的影集《Queer as Folk(UK)》。在QAF UK第一季播映的三個月期間,曾達到兩百萬人次的收視數字。這部影集總共維持了兩季(首季八集,次季兩集),雖然的確是在電視史上一個突破性的創舉──幾乎所有主角、配角都設定為同志身份,且拍攝題材就取材於同志社群,然而真正的大放大鳴卻是要等到美國Showtime電視頻道製作人 Ron Cowen及Daniel Lipman向英方買下版權,並將其重新攝製、於美國本土播放之後才完成。而這部美國版的QAF也正是我們今天主要的「Gay on TV」的討論範疇。

QAF US

2000年12月3日,美國Showtime頻道播出首季首集的QAF。爾後,整個電視圈生態都為之丕變。

美國版的QAF基本上靈感仍然承接自英版,因此在人物配置及第一季的走向上與英版是相去不遠的。主軸仍放在三個男同志(Brian, Michael, Justin)身上,其他配角如Mel & Linz這對拉子伴侶等等都依然存在。地點則設定於美國城市匹茲堡。(有趣的是工作團隊的真實拍攝地點卻是在加拿大)第二季之後,美版QAF才開始自行發想劇情導向,直到2005年8月播映完第五季第13集之後正式畫下尾聲。五季當中,這部影集以一個獨特的同志影像姿態站在商業考量極重的電視影集界中,其達到的除了在美國Showtime、加拿大Showcase、英國BBC等有電視頻道直接播映的國家引起廣泛討論及媒體焦點(第三季播映中期,CNN頻道的Larry King Live還邀請了劇中數名演員在洛城、邁阿密、紐約現場接受他的專訪)之外,還有像是發行各種週邊商品(Soundtrack、DVD、服飾等等,其中台灣僅有對原聲帶做正式代理販售)、結合同志社群活動(愛滋基金會募款、同志遊行等等)。

圖片來源:網路

Sex Issues

若要說QAF開播後首波引起的討論及兩極化反應的源由,大概不能不提到其中大量的赤裸性愛場景。舉例來說,保守派團體就曾經以「clean the show to disservice our youth and culture」這樣的發言字眼來圍堵這部影集的上映,而的確當Showtime將這部英國原創影集重新拍攝、以美國版本發行放映時,我們也能看得出來Showtime將gay sex life這塊區域放在很前面的聚焦地位來做影集的重心推導,舉凡上映之前的宣傳照、slogon等等,都可感受出其與英版的不同。身為製作人的Daniel Lipman曾經這樣回答「I want people to see gay sex until they feel nothing of it. That’s the point of it all.」,這也許稍稍替我們解釋了為何這部原本在英國同樣以展現現代同志生活面向的影集到了美國後,性愛的場景跟處理比重都被提升了如此之多。(不過當然另一個比較戲謔的角度來說,的確也是有人把QAF天花亂墜的性愛場景當作是唯美版的gay porno來看。)話說回來,即使影集中男男、女女、雙人、多人等等的性可能組合與場景都多的有如漫天紙花,而且大概除了劇中飾演Michael母親的Debbie因為角色設定太過母儀大眾而不方便光屁股之外,其他人幾乎是輪流著在輕裝上陣。不過就算如此,劇組還是有其堅持,正如首播第一集中,Brian在Justin耳邊輕聲卻又篤定地說著「Never let anybody fuck you without a condom.」

Political Issues

也許美國真的是最熱衷於政治正確的國家之一,就連作為一個大眾娛樂媒介之一的電視影集也或多或少都在每一季的劇情上摻進了政治性的或是時下正為熱門社會話題的素材。因此我們在第一季的最後看到了原本英版沒有的校園襲擊同志事件;第三季後半部出現了一個恐同的匹茲堡市長候選人Jim Stockwell,及其如何的想要藉由淨化社會之名、行消弭同志之實。第四季中,也許是基於不再老讓異性戀看起來特別火爆衝動、同志老是可憐兮兮的受害者,前半部花了一些篇章在「The Pink Posse」這個憤怒激進派的同志團體,以及他們採取此種挑釁加武器的方式來「保護同志免於被欺負」的方式是否當真正確。該季末尾其中兩位角色在加拿大完婚(演到大夥回美國辦入境手續的時候還又藉此主題再挖苦美國官員對同志婚姻的政策一番);最後一季中更是花了半季的篇幅在極度剝奪同志同居、共有銀行帳戶、遺產、認養權等等的「第十四號提案」的正反大攻訐(最後還引起了恐怖爆炸案,真是另一種美版的霹靂火橋段阿)。

Club Scene & Drug Issues

QAF中,最令人難忘的大概就屬那座五光十色、三不五時還會想出新花招主題Party的Gay club 「Babylon」,當然,還有Babylon後方肉慾橫流的「Backroom」。這個偶爾舉辦Bubble Night、偶爾舉辦Leather Night的Babylon,其實全是在加拿大片廠中搭出來的景。拜劇組當中美術設計與攝影指導的鬼斧神工,這原本平面大小約只有一個普通教室般大的Babylon室內景,卻像是個穿逛不盡的同志夜晚聖城一般在螢幕上呈現。絢爛的同志夜生活固然令人心醉,不過QAF同時也呈現了有關藥物、濫交、疾病等等的相關事件場景。一開始這也讓許多觀眾(尤其是同志族群觀眾)覺得頗為感冒,認為這會讓大眾認知的同志形象降格且污名化。在劇中我們看到crystal meth、我們看到類固醇的使用、我們看到K(他命)、我們看到Rush,而劇中使用這些藥物的腳色也各自發展了他們各自不同的命運面向,套句飾演Debbie的演員Sharon Glass的話「You know these things do happen. And we’re just writing about these group of kids. It’s just their lives and troubles.」而觀眾們或許也可以在如此赤裸地看到同志社群活動裡各種好的、不好的現象之後,得到認知,並且做出自我價值觀決定吧。

Come to an End

QAF在美國或說全球的電視界投下了這樣的一枚震撼彈。之後諸如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 The L Word, Will & Grace, Boy Meets Boy, Dante’s Cove, Six Feet Under等等的電視影集(節目)中,同志不再是不重要的、甚至看不見的。(題外話,第五季的QAF中,不知是否是劇組試圖要幽Queer Eye一默,在戲裡,Emmett竟在新聞性電視台裡主持一個叫「Queer Guy」的小節目,替異性戀的生活提出些同志的建議來妝點,著實令人玩味。)2005年的8月,第五季第十三集的season finale為這部美版影集劃下尾聲。但同志現身已成為現今電視界中不可被漠視的一個現象,同志收視族群也成為各電視台在考量收視目標觀眾時的因素之一,正如QAF的製作人所說「I have no idea there are so many straight women turned on by seeing men and men.」而你準備好秀出自己的queer了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