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

曖妹(Circumstance, 2011)

電影海報
電影海報

自從看完「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2011),「曖妹」是近來最讓情緒沈重焦躁的電影。

如同下方簡介所寫,故事從一個伊朗的中產階級家庭出發。Atafeh和Shireen是一對高中戀人,在外出仍須按規定蒙面的社會裡,家境富裕的Atafeh,帶著父母是革命份子而貧窮的Shireen,享受著愛情中的甜蜜摸索和不羈冒險。她們聽美國的電音與同志歌手,參加用藥派對,在四處無人的沙灘大膽褪去衣衫,享受海水。即便身處道德高壓的社會,她們仍保有青少女愛戀的小幸福,也呼出著小小的反叛泡沫。

Mehran是Atafeh的哥哥,因為染上毒癮,放棄了音樂工作,父親監視著他戒毒。影片開場,Mehran的眼神飄疑不定,感受到他的善良也是軟弱。因緣際會,他在清真寺結識並逐漸進入宗教組織的核心。影片行進,不時切換至監視器畫面——Mehran經由安裝在家的監視器,窺探著每個人的私生活;也暗喻接下來出場的道德警察。Mehran愛上時常來家裡玩的Shireen,當然,藉由無孔不入的監視器,他掌握著家人的秘密,一次次給予道德警察情報,發動突襲檢查。

此處,導演給予伊朗政教合一強烈的批判——宗教與警察權的絕對性和暴力相結合,加上男性彼此間牢不可摧的權力結構,遂帶來腐敗、暴力、卑鄙等陰暗相生。而作為宗教虔誠的對立面,是被視為腐化生活的歐美生活方式——以舞廳和相違於戒律、尋歡作樂的自由為代表,也是片中兩位高中女孩,無能反抗現實的、行事頹廢的反動。

導演 Maryam Keshavarz 是在美國長大的伊朗裔女子,近十年來的作品都關注著伊朗社會。事實上,在觀看中間,時常提醒自己:避免過度西方中心主義,小心把伊朗妖魔化的危險,特別當對伊朗的社會現況不甚了解。更何況,伊斯蘭教在西方媒體中不時被醜化的形象,無庸贅述。更進一步,歐美所呈現出來現代社會的病痛與缺點,在在也告訴我們,他者的生活脈絡與哲學,有所缺困,否則嬉皮世代不會大舉返回印度的心靈原鄉。東方的我們,進入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即便有太多掙扎,然而,在地的傳統的文化智慧,似乎又指出另一條比西方更悠久而深遠平和的宇宙觀與人生觀。

當然,一部電影無法承載這麼多,導演也說,她最不喜歡碰觸政治!(可見AfterEllen的專訪)若把這部電影僅僅當作一個故事,特別反應了不少伊斯蘭教國家,有著對同性戀非常嚴苛、幾近虐待的法律,甚至保有道德警察的制度,那麼導演無疑鋪陳了一個情緒張力十分沈重的指控,尖銳指出伊朗對待同性戀的境況,直比30多年前 Harvey Milk 所遭遇的恐怖與時代景況。

只是,年輕的拉子,無能衝破權力牢織的網,Atafeh最後選擇逃離,逃到相對自由的杜拜——如同「自由大道」中的街頭孩子,甚至如同今日從台灣到歐美、中南部到北部、家鄉到都市的LGBTQ社群裡早熟的孩子——逃出禁錮至深的家,逃往相對自由友善的環境。

這部片也讓我想到調性雷同的另外兩部片子:“Fremde Haut” (aka Unveiled, 2005) 和「難分難離 」(Zero Degrees of Separation, 2005)。Unveiled 講述一位同樣不見容於伊朗社會的拉子,陰錯陽差裝扮成男性,混跡至德國跳機打工、愛上工人女友的故事。片子裡,同樣帶到男性暴力與嫉妒所帶來的危險性,也把拉子之間的愛戀懼怕,拍得細膩動人。「難分難離」則是部紀錄片,其中一對拉子couple分屬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同樣是不易也不容迴避的政治問題(過去的文字)。

這幾部電影,反映嚴峻的現實生活中,所發展出或喜或悲的情節。想起這一年來,伴隨伴侶法與同志婚姻的推動,招致以保守基督徒為首、真愛聯盟的激烈反對,以及在台灣的LGBTQ社群,對應而生的團結與力量。

或許就像朋友所說,馬克思曾言,衝突是必要的——衝突碰撞出問題、壓制與反抗,也碰撞出改革甚至革命,於是乎推著沈重的歷史巨輪,前進。只是歷史時常是非線性的進程,端看身處於時代中的我們,如何作為、去創造出我們的境遇 (Circumstance) 了……。

★★★

曖妹 Circumstance(轉自台北金馬奇幻影展

★ 2011日舞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 2011紐約同志影展最佳影片
★ 2011洛杉磯Outfest同志影展最佳女主角、觀眾票選最佳首部劇情片獎
★ 2011羅馬電影節最佳新導演、最佳影片、評審團特別獎

阿特菲是個幸福的少女,自小學習音樂,父母社會地位崇高,開明慈祥。她喜歡她的同學席琳,席琳是個孤兒,有點羞澀,阿特菲會帶著她上夜店狂歡、嘗試嗑藥、兩人夢想著離開家鄉,去開創她們的歌唱事業。

一切都很平常,只是她們住在德黑蘭,而且是認真的相愛。趁著眾人面向東方祈禱的時候,褪下衣服尖叫著跑進海中嬉戲;夥同新認識的美國朋友,偷偷替西恩潘主演的《自由大道》配音;躲過大人的目光,溫柔地探索彼此的身體。

阿特菲的哥哥最近剛戒毒回家,曾經不可一世的青年,成為虔誠的伊斯蘭教徒,開始追求乾淨正確的人生,他也喜歡席琳。而他知道在伊斯蘭社會,他有他的方式,讓大家都能走向乾淨正確的人生。

沒有白氣球,沒有光腳飛奔過城鎮的小孩,也沒有穿越橄欖樹下的愛情……,美國長大的導演卡薛維茲在首部劇情長片所倚仗的,是對情感的堅決信仰,試圖打開伊朗中產階級的門禁,撥開德黑蘭的神秘面紗,大大方方注視著女孩們的慾望、美麗與哀愁。

2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