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國副總理評臺灣:人才流失又阻止人才進入(東森新聞 2012.04.05)
臺灣人才流失 勞委會:關鍵在薪資太低(自由時報 2012.04.06)
王駿發:人才流失不是薪水問題(中央社 2012.08.07)
張忠謀:臺灣最缺可替產品增添附加價值的人才(東森新聞 2012.08.08)
各位 Queerology 的忠實讀者切莫驚慌,你的電腦沒有中毒,這也不是令尊令堂偷用你的電腦看你平常都在上些什麼網頁之後所留下來的痕跡,你還沒有出櫃的危機,還不需要離家出走,原本藏在衣櫃裡萬一發生突發狀況要用的流浪天涯小包包(註一)可以先暫時放回去了(記得放完之後要回來繼續看下去喔啾瞇!)。
至於最近吵得湯湯水水沸沸揚揚,吵到每個臺灣人都覺得自己可能只是個丁丁不是個人才(註二)的「臺灣人才流失危機」,和 Queerology 所關注的同志和跨性別議題有什麼關係呢?請聽在下娓娓道來。
美國對爭取 LGBT 團體平權運動不遺餘力的 Human Right Compaign 每年都會針對全美各大企業,調查所謂的企業平權指數(Corporate Equality Index, CEI),並且在秋天公佈調查結果,還會在各個領域行業裡推薦出最適合同志工作的公司(如今年的 Best Places to Work, 2012)(按:原連結已失效,可改參考最新的 Best Places to Work 2014 )(註三),其中包括了科技業(軟體和硬體)、製造業、能源業、金融服務業等等,涵蓋範圍甚廣,可說是行行出狀元,處處有同志,海鷗深處彩虹飛(喂)。
這份調查至今已經進行了十年,影響力也與日俱增。今年年初《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便引用了這份調查結果,在專欄上提出了「創造對同志友善的環境對企業來說有利無害」的觀察和論點(Of companies and closets: Being gay-friendly is cheap and good for business, The Economist, Feb 11th, 2012),裡面提到,在《財富》雜誌(Fortune)認定的 500 大企業裡,已經有 86% 的公司明文禁止對於性傾向的歧視,而且也已有 50% 的企業對於跨性別者的歧視搬出禁令,姑且不論實際成效如何,這都代表了該企業文化對於 LGBT 族群的誠意和重視。就連一向被認為是異男天下的石油業,也有 BP 和 Chevron 在 2005 就達到了 CEI 100 分的完美分數,Chevron 也在自己的公司網頁上老王自誇了一番。
但你我都心知肚明,公司行號和慈善事業不同,是個無利不往的貪婪猛獸,到底這樣作對企業本身來說有什麼好處呢?
這篇文章提出了幾個見解,首先當然是「在雇主的眼裡,同性戀(在人力資源運用上)與異性戀並無任何差異」(”From an employer’s perspective, gays do not differ from straights in any way that matters.”)。不過既然性向和工作能力並無相關,公司願不願意擁抱同志又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是有的。還記得Satie曾在《同性戀只是個話題?我可是活生生的人!》裡提到在工作的時候聽到恐同言論是多麼地讓他不舒服嗎?想想若今天有另一個老闆,賞識Satie的工作能力,同時也明白Satie身為 LGBT 族群的處境,該公司裡面也對同志戀情採取開放接受的態度,一樣的薪水、同樣的職位。如果你是Satie,你會怎麼選擇呢?
你可能說,那又怎麼樣?同性戀最多佔全世界人口的 10% 好了,這世界上異性戀那麼多,一個同志離開再找一個異性戀遞補就好了不是嗎?
如果今天每家公司都只是一個單純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生產線邏輯,也許這個道理可以適用,但別忘了現今臺灣缺乏的不是「人力」,而是「人才」。所謂的「人才」其實也不一定都要是人中龍鳳,就算真的有人和舜帝項羽一樣兩隻眼睛有四個瞳孔(註四),那也只代表著他的身上可能有基因突變,不一定就可以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或是有讓臺灣基本薪資一下子從 TWD 18,780 元跳到 78,180 元的實力。
那麼到底怎麼樣才算是個「人才」呢?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在去年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發起連署《人才宣言》的時候,我就已經思考了很久,還特別去維基百科查了一下,結果竟然找不到「人才」這個條目。在 google 搜尋「人才學」,出來的卻全部都是簡體字資料,可見臺灣可能真的沒有什麼人才⋯⋯。好吧,那我們只好「百度一下」:
簡單翻譯一下的結果就是:「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
而剛好上個月在《科學》雜誌(Science)的一篇專欄文章,就討論到了 LGBT 族群在專業領域裡,常常都能有傑出工作表現的原因。雖然聽起來有些感傷,但負責加州州立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LGBT 族群權益的 Shane Snowdon 在訪問中說:
「『自小就曾遭受歧視待遇的人,通常都有非凡的適應力和處理解決問題的技巧。』⋯⋯而通常在 LGBT 族群身上可以發現強烈的工作動機,同時因為從小就必須對他人的觀感和偏見提高警覺心,LGBT 領導人對於工作團隊之間的氣氛狀況掌握也較他人敏感。」(”‘People who face discrimination from a young age often have extraordinary resilience and problem-solving and coping skills…’ … LGBT professionals are strongly motivated and a lifetime of awareness about others’ perception and prejudices makes LGBT leaders highly sensitive to team dynamics.” Diversity: Promoting new perspectives, Science, Jul. 20th, 2012)(註五)
同時在這篇文章裡也提到,根據商學院多年來累積的研究調查以及企業經驗顯示,增加工作環境的多元化,對產業生產力和獲利絕對是大有幫助的。
所以不只是如 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說,革命需要同志(咦?),即使是在現在這樣的太平社會,我們都還是需要同志這種人才的阿!
於是讓我們回到我們剛剛所假設的「選擇題」:一樣的薪資,同樣的職位和工作性質,一個是可以讓你安心出櫃,還可以為你的同性伴侶提供醫療保障(以及員工旅遊團費優惠價)的公司甲,另一個讓是你天天上班都膽戰心驚,一有風吹草動就豎起耳朵,深怕同事在背後偷偷八卦你的性向,也怕被老闆發現你是同志的公司乙,除此之外可能還要不時想個好說詞委婉回應公司親切善良的掃地大嬸對你遲遲不趕快找個人定下來的關懷慰問⋯⋯。天阿,我想這應該不是個選擇題,而是個送分題吧!
這也是在該篇經濟學人的文章 Of companies and closets 中,所提到的另一個為何創造一個對同志友善的環境會對公司有利的理由:「他們(指在工作場合不敢出櫃的同志)總是得多花精力在發明藉口上。」(”They waste energy inventing excuses.”)

在之前提到的以中研院翁院長為代表所發佈的《人才宣言》中,這些前輩們憂心的事情其中一樣,便是:「大陸未來五到十年,要吸引二千位足以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科技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科學家與領導人才。」但其實吸引人才這件事情在全球人才戰爭之中,中國早就已經落後許多。美國在二戰結束之後,便在政策上積極吸引全球各地優秀人才的移民,這樣的廣納人才戰略,多多少少也促成了美國在二戰之後到現在,在多個領域之內都能夠居於世界領導地位或是至少前三名的結果。如同在最近一期《科學家》雜誌(The Scientist)裡所刊出的評論,他們相信科技研發和創新,絕對和該國的國力強盛和經濟繁榮程度息息相關(Encouraging Brain Migration: Countries with a healthy import and export of scientific talent lead world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e Scientist, Aug. 14th, 2012)。
以此類推,臺灣若真的想要能大量吸引所謂的創造產業機會、帶動經濟發展的各領域專業人才,就不能不考慮先創造一個不只是對同志,而是對各種少數族群都能友善對待,消弭歧視的開放社會。就像我在《那些重要的其他》一文裡曾經提到的,在敝研究領域言必稱其名的大人物老 Ben ,就是一位爭取性別平權不遺餘力的跨性別科學家,你覺得以臺灣現今對於跨性別人士的態度和接受程度,當老 Ben 有一天考慮在亞洲設某某研究中心的時候,我們有一絲絲的可能可以吸引到老 Ben 對臺灣的關注嗎?
老 Ben 的例子當然是極端了一點,畢竟若真這樣評估的話,全亞洲的城市有哪一個能贏過曼谷⋯⋯。不過臺灣如今能拿來自豪的,也就是較日本、韓國和中國更開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了,更何況保守估計,同志們約莫還是佔了全球人才庫的 5-10%,而你一旦選擇放棄了這 5-10%,就永遠會在起跑點輸了別人 5-10%。
而且你確定你只輸人家 5-10% 而已嗎?這篇 Of companies and closets 在文章最後還提到,由於同志平權運動多年來的努力(謝謝你!9527!諸位人權鬥士們!),現今社會風氣已較以往開放,年輕一輩的人即使是異性戀者也幾乎都會對同志岐視政策嗤之以鼻,主動表態支持同性婚姻的年輕人更不在少數,於是有越來越多的年輕異性戀者,會對於無法好好對待自己的同志同事的公司感到不滿(”Indeed, many young heterosexuals would feel uncomfortable working for a firm that failed to treat gays decently.”)。
說到這裡,你還覺得同志平權和同性婚姻權,跟臺灣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沒有關係嗎?
註一:關於「流浪天涯小包包」的典故,年輕一點的讀者可能不知道這是出自於 1998 年華視播出的綜藝短劇《安室愛美惠》,此處有當年播出的珍貴圖片資料。關於流浪天涯小包包的規格,在下認為應以防水輕便為主。而內容物除了現金絕不可少之外,在下也認為在如今這個科技時代裡,在流浪天涯小包包裡準備一個備用的智慧型手機充電器絕對比放一罐平常愛用的洗面乳還要來得更加實用。
萬一來不及準備流浪天涯小包包怎麼辦?沒關係,根據全球發行最廣的權威書籍《銀河便車指南》指出,如果你遇上了緊急狀況,你最優先應該攜帶的就是一條藍色、吸水,和你自己的身體差不多大的厚毛巾
註二:不明白「丁丁是個人才」此用語的典故的朋友,請看此處。(我真不懂為什麼維基百科上有人願意寫「丁丁是個人才」,卻沒有人會寫「人才」的正體條目⋯⋯。)
註三:個人不負責任的臺灣最宜同志工作場域前三名大概是:誠品書局、《康熙來了》電視節目製作小組以及全臺各 Seven-Eleven 和星巴客門市吧⋯⋯。
註四: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虞舜和秦末的西楚霸王項羽兩隻眼睛裡面各有兩個瞳孔,謂之「雙瞳」或是「重華」,古人認為這是帝王之相,但另有一說是具有雙瞳的人能穿梭陰陽見神鬼或施幻術,2002 年出品的臺灣電影《雙瞳》便是以此傳說加以附會而成。但若這些人生在現代去看眼科醫生的話,他們只會被診斷成具有先天遺傳性的「多瞳症」(Polycornia)⋯⋯。不過具有雙瞳或是多瞳的人確實相當罕見,以致於在現代醫學觀點上還是不太清楚他們到底能看到什麼⋯⋯。
註五:這不就正為V太太在《一個出櫃的男孩與他改變的女孩》裡所寫到的:
「我的同志朋友們常常變成我的老師,我想這完全不是一個巧合。我認為他們獨立(力)在這個世界裡闖蕩與實驗、用自己的肉身挑戰週遭的障礙和暴力;因為這個社會很多時候無法理解並且安撫他們的掙扎與心慌,所以他們必須自己摸索和嘗試;因為這個世界對他們不夠友善,所以他們只能以更堅定的姿態捍衛自己的不同,並更努力學著和自己和解。於是當我遇見他們時,他們總是成熟又勇敢、寬容而理解,總是樂於接納、總是比我還樂意認識我自己。因為他們獨自和這個世界掙扎了這麼久,所以他們拉著我的手總是特別溫柔。」
下了一個最好的註解嗎?:)
不好意思我要自己來 comment 一下自己的文章 XD
其實我有點不喜歡 Shane Snowdon 的這幾句話,感覺好像如果未來同志平權獲得伸張,是不是同志或是酷兒就不再有這些特點了?但我相信不是的,其實不只是因為歧視的關係,同志或是酷兒因為本身就處於社會中的少數,和其他社會中的少數族群一樣,相較於異性戀或是其他社會多數而言,更能夠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情,提出一般人較易忽略的事實,而這也才是我們所追求所謂「多元社會」的真正意義。也是該篇 Science 文章所真正要訴說的,如果只看敝人摘錄的那段話,會容易有斷章取義之嫌,在此特地補充說明之。
真的,同志和酷兒不只是少數身份,通常面對很多常規也比較有反骨或創意,就像生物界中的變態變異一樣,所以有助多元~
媽呀, 我居然知道流浪天涯小包包 Orz|||| 看來我也不年輕了
知道流浪天涯小包包+ 1,而且居然已經是快十五年前的事情了嗎!!!!!!
開眼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