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以Glee一戰成名的影集製作人Ryan Murphy,儼然已成為好萊塢電視圈的當紅金牌手。即將邁入第四季的Glee為Ryan Murphy個人贏得一座艾美奬,自此他出招手腳更顯神速。2011年他一口氣再起兩組新節目,先是在真人實境(reality TV)界另闢戰區,打著最後贏家可加入Glee成為常設(recurring)成員的The Glee Project向全球懷抱演藝夢想的青年們招手,之後再有請奧斯卡影后Jessica Lange領銜的原創影集American Horror Story跨足神秘(mystery)劇集的擅場。
顯然他嫌手頭三個節目不夠多,根據他自己生活改編的全新情境喜劇(sitcom)The New Normal已迫不及待地加入今年秋季的電視戰場,而這次,他堂而皇之地將一對男同性戀伴侶和他們的代理孕母帶進全美家庭的電視裡。就在開播第一集中藉著劇中角色Bryan之口,Ryan Murphy說:Abnormal is the new normal。
同性戀者的社會能見度與社會地位從1969年石牆事件至今已有長足提升,而電視影集作為大眾文化重要的一環,其反映同志角色或處理同志議題的態度有著舉足輕重的指標意義。美國電視史最早出現的常設同志角色可以追溯到1972年的情境喜劇The Corner Bar,而第一對同志伴侶則出現在1975年的Hot L Baltimore,無獨有偶地在同年另一齣情境喜劇Barney Miller中出現第一個同志故事主線(story arc),在在反映出七〇年代洪水竄流般的開放風氣。之後零星的同志角色都不足以在近代大眾文化中佔一席之地,直到1994年東風再起。
風靡全球的Friends在1994年於NBC問世,其中一對育有一子的女同伴侶Carol與Susan雖然並非主角,但主要角色Ross與她們二人分攤兒子撫養權的喜劇內容,讓同性伴侶以幽默的面目走進觀眾的生活,第二季兩人決定結婚也成為美國電視史上第一個女同志婚禮,該集於’96年1月播出。
同樣在’94年,當時已頗有名氣的喜劇演員Ellen DeGeneres掛名主演的情境喜劇Ellen在ABC開播;或許是受到Friends的女同志婚禮感召,’97年4月30日所播出的Puppy一集,Ellen的角色在機場登機門向先前與她表態的女同朋友Susan出櫃,卻陰錯陽差地透過對講系統向全機場表白,而她本人在現實生活中也同時在Oprah Winfrey Show與當期TIME雜誌中出櫃,瞬間成為同志電視史以及好萊塢同性戀名人譜上極度關鍵的一刻。
該集的播出不免地引發基本教義派基督徒與保守人士的撻伐,其突增的收視率與該劇集囊括的獎項卻讓ABC不改聲色。雖然隔年Ellen因內容走向越趨嚴肅、悖離情境喜劇該有的笑鬧風格而被ABC喊停,但緊接在後另一個電視網絡NBC祭出的是當代同志電視喜劇的經典代表作Will & Grace。
1998年問世的Will & Grace以紐約為背景,故事集中在兩個大學時認識的死黨:有潔癖的神經質律師Will和有猶太背景(通常在美國大眾文化裡等同貪財與好吃)的室內設計師Grace,以及他們的好友:風騷成性、想作演員的Jack以及嗜藥酗酒且有雙性戀傾向的闊氣富婆Karen。雖然本劇的背景設定侷限於中產階級(bourgeoisie),且同志角色除了偏刻板的口氣身段以外幾乎沒有直接的性相關的行動,但其開宗明義即以同志為主要角色卻是電視先例。
同時,直同志(fag hag)或同志的煙幕彈(beard)等同志圈中的概念也從此有能見度。1999年,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國,公共電視Channel 4製播了完全以男同志生活圈為主的Queer as Folk,幕後推手Russel T. Davies以個人在曼徹斯特(Manchester)同志圈中所見聞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大肆著墨其享樂縱情(hedonistic)的生活形態之外,其最大成就在於破格反映同志身份的複合面向,並將重要議題,包括性生活與愛滋病,以貼近生活脈動的敘事方式帶給大眾。
2000年,美國的Showtime和加拿大的Showcase兩家有線頻道聯合製播北美版的Queer as Folk,將背景從曼徹斯特搬到美國的匹茲堡,總共五季的篇幅,不僅在主要角色群中加入一對女同伴侶,在議題上並延伸到同志婚姻以及成家育子等社會面向。該劇的成功,讓Showtime如法炮製地在2004年將焦點與受眾市場轉往女同性戀,The L Word不僅反映女同生活圈,更將性別與性向光譜擴展到雙性戀與跨性別族群。
21世紀以降的美國電視可說已是百花齊放。真人實境秀有同志改造異男的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時尚服裝設計師搶出頭的Project Runway,還有「惡名昭彰」(notorious)的扮裝皇后藝人RuPaul的RuPaul’s Drag Race要來找出全美最有種的扮裝皇后。
再回頭看劇情類電視,雖然在Queer as Folk與The L Word之前之後再沒有完全聚焦於同志生活圈的影集或喜劇(說實在的,狹義的同志生活圈也就這麼大),但卻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同志角色與同志故事線。1998年於The WB開播的Dawson’s Creek被奉為八零世代的成長經典(coming-of-age)劇集,其中常設角色Doug的性向一直被他叛逆的弟弟Pacey(該劇主要角色之一)所調侃,而在影集最終完結卻安排他和從第二季出現的主要同志角色Jack相戀並準備扶養死去好友的女兒。
2001年有線巨擘HBO帶來由奧斯卡劇作家Alan Ball所創作的Six Feet Under圍繞的是一個違和失調的家庭所經營的葬儀社,二兒子David是個自我壓抑、內心飽受衝突與矛盾的未出櫃的同志,成功地被公認為電視史上最貼近真實的男同志角色之一,他於黑人警察男友Keith的關係也觸及到跨種族(interracial)的面向。
2005年ABC推出以醫院人生為背景的Grey’s Anatomy,當中主要角色來去以及錯蹤複雜的戲劇化情節(melodrama)是該劇的最大賣點,第二季加入的駐院醫生Callie Torres後來不僅和主要角色Mark Sloan發展肉體關係並與另一角色Erica Hahn發展同性戀情,之後與另一女性角色Arizona Robbins不穩定地返復交往期間又與Sloan發生關係並因而懷孕,這雙性戀的故事線贏得劇評的正向評價也為演員Sara Ramirez帶來不少獎項提名。
2008年Alan Ball與HBO趁吸血鬼之勝而追擊的True Blood掀起情慾狂潮,當中主要角色Lafayette是毫不遮掩的外顯男同志,他命運多舛的表妹Tara在第四季也發展出同性戀情。
2009年ABC祭出Modern Family,以偽紀錄片(mockumentary)的犀利風格與嘲諷角度贏得影評與觀眾的死忠支持,當中三個問題不斷的核心家庭裡,有一對領養了一個越南女孩的在一起已經五年的男同志,分別是溫和拘謹、對Costco賣場偏執的Mitchell和性格外放且戲劇效果十足的Cameron。
在美國和Modern Family在收視率和入圍獎項相衡抗禮的就是Ryan Murphy的青春校園歌舞喜劇Glee。其實早在Glee之前,他聚焦於整容手術的前作Nip/Tuck就已大膽的處理過變性主題。而Glee則讓他有機會以高中校園生活為篇幅,反映年輕男女同志的啟蒙與彷徨的心路歷程,從反抗霸凌、向家人出櫃、向同儕尋求慰藉、初戀交男女朋友等十六、七歲的大事,向全球社會送出溫暖正向、「我們和你們一樣有夢有朋友想要自在做自己」的訊息,並為同樣正在經歷欺侮霸凌、性向疑惑、出櫃選擇等的千千萬萬年輕的同志們描繪了一個積極光明、歌舞昇平的遠景。
平內而後攘外。Murphy的新喜劇The New Normal是一對已經穩定的男同伴侶想要一個孩子進而成家的故事,面對美國當前只有六個州同性婚姻合法的現況下,他完整顛覆傳統的一男一女家庭的概念,丟出一個同性伴侶外加代理孕母共同「成家」的可能畫面。他說這是根據他本人的故事改編,美國大選已在醞釀,我想這不僅是他為史上首位支持同性婚姻的在任總統Barack Obama的大力肯定,更是他對於推動所有酷兒平權的另一大步。
—-
延伸閱讀:Grey’s Anatomy 實習醫生
啊啊我昨天也才剛看了The New Normal,感覺會很好看呀!
其實寫得唔錯, 不過可以講多D Teen Drama 既演變: 好似由buffy開始, 到south of nowhere既break thru,用lesbian做第一女主角, 慢慢到skins, pretty little liars等等, 大家都可以當gay character同其他主角一樣…..
sitcom黎講, all my children等等都令US慢慢開放…. 不過走得最前一定係UK 既soap drama coronation street, 佢1998年開始就有transsexual 既regular character (Hayley),同一時間, 亦有Gay(Todd), Lesbian(Sophie)同Bisexual (Sian)既regulars.
不過你用不穩定黎講Callie同Arizona我都幾surprise. 因為佢地係grey’s anatomy其中一對最stable既couple…. 佢地分手都係因為Arizona去左Africa,之後同左Mark有one night stand之後有左BB再同返Arizona一齊… (season 6個1集break up真係唔係好算)
Thank you majo-no-jouken for the comment!!
其實我寫時先是憶及自己成長過程中較重要的劇集,再來就是考慮在全球都有廣泛支持與影響力的重要作品;我在台灣長大,搜訊過程自然也以台灣電視頻道是否曾轉播為一個參考標準,因為英美劇集在台灣電視頻道的能見度頗低,就更別提英美的soap opera了。又,眾所皆知英國社會與法制對於同志接受度早遠超過美國,若要以「戰略」角度來說,英國的仗我們算是已經贏了,而美國還是個未定數;美國仍為全球文化輸出國,其態度仍是重要指標。最後,我得坦誠自己身為男同性戀,行文時仍難完全屏除自己對性別的偏好,只希望能盡量兼顧。
好棒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