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巧 Queerology 最近幾篇文章都在討論性、愛之間的關係,有感於拉子圈整體輿論氛圍對此議題的不友善(實踐當然沒停過),正好把 9/9 剛舉行過的遊行論壇,作個整理紀錄。對我而言,不論你 / 妳選擇單一忠貞、多重、無性戀關係等等,擁有平等選擇的自由與空間才是最需要爭取與在乎的。
時 間:9/9(日)13:30~16:30
地 點:台大校友會館302B教室(臺北市濟南路一段2之1號)
主持人:大 尾 第七屆同志大遊行總召
與談人:阿 球 同志諮詢熱線多重伴侶關係團體帶領人
崔 妮 異性戀多重伴侶關係研究者
許秀雯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理事長、執業律師
楊雅喆 電影「女朋友*男朋友」導演
什麼是多重關係?
從小,社會和教育就對我們說,一對一的戀愛關係和父母子女的完滿家庭,才最幸福。但這樣的想像,真是名實相符的唯一大道?可以套用到 LGBTQ 社群?仔細想想,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想像,往往受到主流異性戀文化所預設一對一關係的制約、影響,卻忽略從自己出發、聆聽內在的聲音:究竟我想要什麼樣的性、愛、親密關係?社會文化的維穩傾向:對「維持穩定關係」賦予高度評價,但關係可以是給外人看的空殼,也可以是彼此之間實質的親密滿足。究竟什麼樣的感情與親密關係,才是自己想要的?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既然講到「多重關係」,先來拆解什麼是「多重」與「關係」。多重可以是封閉與開放的。譬如甲、乙、丙三人行,不再對外尋找,是三人間的封閉關係。也可能是甲與乙有主要關係,甲、乙又各自在外面認識新對象。也有甲乙在一起,只有一人會向外尋找新對象。換言之,二人以上有多種配對組合的可能,是封閉 / 開放式多重關係。
至於所謂的「主要關係」與「次要關係」,著眼於關係的濃淡。通常,我們會有迷思:以為關係只有天長地久的一種。但其實關係有濃有淡,並非一成不變。因此,可能甲乙彼此認定對方是獨一無二、值得長期深交的親密關係,但覺得對方又有某些部分無法滿足自己,於是甲乙成為主要關係,並往外尋找次要關係,來滿足不同面向的親密需求與情趣滿足。阿球說,他覺得多重關係最終的烏托邦想像,就是各取所需、各供所長的「人民公社」(笑)。
為何要有多重關係?
當然,多重關係最重要的前提:必須告知另一半。因為彼此坦承、知悉,不是在相互欺騙、隱瞞的過程,對親密關係較為健康,也因此才是更加解放、平等的,往往有著增加情趣、活化長期關係的目的。既然是自我需求所觸發引動的向外尋找,多重關係最終遂指向一種內觀與自我探索——回到己身與對感情的想像——正視自己的需求,把外在的規則與束縛打開,讓親密自由。這樣的過程中,不論主次關係的當事者,都可能面對諸多挑戰、經歷情緒的波動,可能理性上接受了、情感卻必須慢慢適應,因此更有機會看到自己的黑暗面,提供了檢視、面對、處理的最好時機。另外,外在朋友或社群的支持也很重要。
崔妮提到,其實進入多重關係的條件門檻並不容易,牽涉到個人的「物質經濟」與「文化資本」——既得經濟無虞,又必須有足夠的、不斷進步的知識,才可能成為「自我探索」的糧藥。也因為多重關係附屬於「個人解放」之下,楊導演所說「活得更像個人,也愛得更像個人」真是美麗不過的註腳。
多重關係的桎梏—通姦尚未除罪
會中也提到,對不少身處婚姻中的異性戀多重關係實踐者,通姦尚未除罪化,造成不少活動地下化。這也成為國家強行介入「婚姻完滿」的權力,是對人民「性忠貞」的管束。而在此次伴侶盟所推動的民法修正草案中,伴侶制正是相對於婚姻,欲為此解套。楊導演問到,這次草案的立法目的,無疑就是精簡的「解放」與「自由」四字,期待國家將權力之手抽出人民的親密關係,讓每個人有機會不怠惰地去作自己的主人。同時,也並進推動將福利制度與婚配脫勾,達到真正以個人為單位出發、終極平等的公平。
伴侶盟推出的民法修正草案,已經展開百萬連署。不論你 / 妳是否進入婚姻、伴侶或多人家屬,爭取擁有選擇權的權益保障與個人最基本的公民權,是很重要的,也是去除社會歧視的更進一步。況且,進入體制,才潛藏變革體制的機會與可能,譬如男同志進入婚姻後,對通姦除罪化的未來貢獻,相當可期!(笑)
延伸閱讀
- 崔妮推薦由張娟芬翻譯的《道德浪女:性開放的全新思考》。破報書介。
- 也期待阿球未來以此為題的論文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