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擔任今年台北同志大遊行文宣倡議組組員,多了機會接受各式訪問。藉此機會,彙整一下自己看到的遊行十年,也為10/27登場的大遊行暖身~~
最近讀著賴香吟的《其後》,是一個自己還到達不了的地方。那些火熱著的心痛,與冷看人生的細秀,每每讓人回望,在躑躅修行的路上。黑暗和光明不過一線之隔、如一燭之炬。讀著她與「五月」的台大生活與情誼——那位造就「拉子」一語的鱷魚創作者,所刻下的一字一句,依舊是最貼近自己生命情緒闇面的描述與撫慰。
邱妙津在1995年過世,90年代約末是她的大學時期,彼時解嚴不久,各種議題、社團蠢動著。1990年第一個由拉子成立的同志社團「我們之間」,正式從婦女新知的讀書會「歪角度」歧出,同女出走(張娟芬的這本翻譯文集,以思想論辯,闡述女同性戀如何從女性主義分離出來,具有自己的主體性)。彼時甚至沒有「同性戀」「同志」等詞彙,談論與認同仍是一片荒漠。

2000年台北市舉辦第一屆同玩節。爾後,2003年出現亞洲第一次同志大遊行,遊行路線雖短,卻成功出現在各大報紙版面。資金的募集也逐步獨立,不再接受官方補助。當然,許多人期待台灣同志大遊行像歐美一樣,有許多大企業的資金贊助,如熱鬧的嘉年華會。遊盟內部關於「商業化 vs 運動的獨立性」,也不時引起激辯。支持嘉年華會者,希望提高社會能見度、讓大家看到更多正面陽光的同志;至於謹守運動獨立性者,則希望遊行擁有同志參與的主體性,並在議題上保有進步性。畢竟,商業有其一定的保守規範。商業與獨立之間的拿捏,遊盟一直細心於分寸。
慶幸的是,十年來,遊行參與者的身份,越來越多元,包含不同的性政治族群(如BDSM皮繩愉虐幫)、性工作者(日日春協會)、HIV帶原者、同志基督徒、殘酷兒(身心障礙同志)、老年同志等等的現身。每年遊行前夕,遊盟也積極舉辦座談會,進行LGBTQ社群內部的對話交流。
十年來,隨著新聞媒體行業大環境的轉變,同志大遊行在主流媒體的能見度,逐漸減少。近幾年的報導,主流媒體依舊對訴求議題的報導,興趣缺缺;搏版面的只是幾張養眼的清涼肉體。雖說身體解放也為訴求之一,然而,去除背景論述,一旦觀看視角淪為獵奇,所謂的衝撞在輿論中不免斷裂擱淺。然而,主流媒體可說是進入一般民眾生活、及資訊接受相對弱勢的朋友們,主要的來源刺激,如何操作突圍,實是考驗。
十年來,同志遊行也開始遍地開花,現在台中、高雄、花蓮也有在地遊行,總說台北資源獨具,如今也能在各地深耕、農村包圍城市。今年舉辦的「彩虹環島」活動,也讓大家有機會再次看見各地的在地議題與故事——94年宜蘭北一女高中情侶自殺事件、2000年屏東葉永鋕被霸凌致死、2005年宜蘭蜜月灣事件、2010年屏東女同志高中情侶自殺事件、嘉義跨性別老師成功出櫃等等。
當然,走上街頭的遊行,是集體現身、偏向外在形象對社會的衝撞;然而,社會更深層的改變,仍待立法與教育,所帶來制度的實質保障與破除刻板印象的接觸、理解。隨著參與遊行的人數越來越多,遊行本身也有其不可忽視、實際的影響力,因此面對想藉此操作公關、消費知名度的政治人物、企業、娛樂圈等各路人馬,遊盟也謹守往年教訓、盡量小心,雖說小蝦米不時還是會被狠吃一把豆腐。
如同莊慧秋在《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序言所說:「任何一種社會運動雖然都朝向著集體的目標和理想,但是參與運動的初衷,卻往往有著私密的一端,連結著個人的熱情、價值觀和認同。」(頁7)在每年秋季的這一天,走上街頭,驕傲於自己的認同、或支持LGBTQ的直朋友,並非對每個人是容易之事。仍有許多人,由於一路以來凝聚而成的恐懼、壓迫,或各種擔心曝光、不願現身的顧忌,不敢上街。回顧十年,人數的增加正代表著越來越多人願意擁抱、展露自我認同的可貴。
我也一直覺得,一起走上街,不僅是平常散落在各個角落的LGBTQ成員,集體對社會現身的展示,對異性戀主導的律法與道德觀的不滿;更是社群內部,看見彼此,看見各種不同身份疊加的我們——階級的、年紀的、性別氣質的、情慾政治的等等。今年的「革命婚姻」主題,當然不是終點,因為LGBTQ社群所面對的歧視與傷累,議題依舊太多。
最後,請容許我來段工商服務:
- 台灣同志遊行聯盟推出「彩虹種籽、園丁認養」募款活動:目前遊盟立案在即,為了讓遊行籌備更有組織、傳承,邀請大家一起來當今年與未來長期的認養人,讓展現多元面貌與精神的遊行平台,持續積累下去。
- 如果您在台北或高雄地區,也歡迎認購《10載好康:同遊花季,勸Buy小冊》,同步支持遊行與同志店家。
- 如果你想對十年來的遊行軌跡,多些認識,也歡迎關注訪談、邀稿系列主題,陸續將有更多同運、學界、作家、媒體人、知名部落客等等,一起來談談他們眼中的遊行。另外,解嚴之後的九0年代,同志運動在「現聲不現身」的創意策略之下,於廣播節目中,展開一波熱鬧而深邃的同運廣播風景,10/13、20各有一場分享座談。
10/27,台北街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