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認同

大衛.鮑伊和黃香蓮:從《絲絨金礦》看跨性別 gay icon 這件事

2013 年才剛開始沒多久,搖滾樂界就出現了一枚震撼彈。雖然這幾年老團復出已經不是新聞,但當「大衛.鮑伊」(David Bowie)這個名字在我 2013/1/8 當天臉書頁面上重複出現超過了七、八次以上的時候,我還是著實被嚇了一大跳。接著我就想起了一部我想要看很久,但卻一直沒看成的電影《絲絨金礦》(Velvet Goldmine, 1998)。

不過這部電影和大衛.鮑伊又有什麼關係呢?

講起大衛.鮑伊,就算不是搖滾樂迷,大概也多多少少聽過這個響噹噹的名字一兩次。而對於 LGBTQ 族群來說,這個名字別具意義的地方,恐怕就在於以他為指標性人物的那個「華麗搖滾」(Glam rock, a.k.a. glitter rock)年代吧!(註一)

(Ziggy Stardust, 照片來自這裡

1971-72 年,鮑爺創造了一個名為 Ziggy Stardust 的角色,在穿著打扮上打破二元性別疆界,畫上大濃妝,穿上高跟鞋,化身為從遙遠的宇宙前來拯救地球人的搖滾之神。(註二)看看這身打扮光在 21 世紀就夠驚世駭俗的了,在 70 年代大概不把爸爸媽媽嚇到心臟病發才怪。雖然我很好奇如果當年有個人意見的話(註三),他該會如何評論這一波時尚潮流。XD

(圖片來源不可考)

關於那個華麗的搖滾年代,這裡應該有很多對老搖滾更了解的人,在下就不獻醜了。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一些書跟網路資料,稍稍地感受一下那個驚世駭俗的年代。(註四)

而且話說吃飯不能超過三碗,離題不能超過三行(誰說的??),提起鮑爺是因為這部電影《絲絨金礦》基本上就是以鮑爺搖身一變,成為 Ziggy Stardust 之後而竄紅的故事為藍本,展現當年華麗搖滾為當年的搖滾樂界、歌迷以及社會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以及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就算為了藝術犧牲正面全裸露第三點也不會被提名演技獎的悲慘命運

這部電影的敘事方式有趣的是它採用歌迷視角,也就是由當年還沒當上蝙蝠俠得喉癌的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所飾演的記者 Arthur,去調查他青少年時期的偶像 Brian Slade 的事業興衰背後內幕開始,一步步地為我們講述華麗搖滾幕前和幕後的愛恨情仇。

而突然被老編派到這個任務的 Arthur ,也從這過程當中逐漸回憶起自己當年跟著華麗搖滾一起成長又嘎然而止的青少年時光。電影裡也毫不掩飾地指出當年這場華麗搖滾挑戰性別角色的革命,對當時正在探索自己性傾向的 Arthur 所帶來的影響。

當 Arthur 的父母正在看 Brian Slade 在記者會對滿屋子的記者說出每個人都是雙性戀,他也是,而社會不應對此有何意見的時候,Brian 心裡希望的是他可以衝到電視機前對他的保守父母親說「你們看到了嗎?這就是我,他就是我!」(”That’s me! That’s me!”)

鮑爺在 1972 年接受訪問的時候,的確曾經大方地公開宣稱他是 gay,雖然他之後又說詞反覆,不能排除他有利用 “being gay” 這件事情來獲取媒體曝光度的嫌疑,不過在當時恐怕除了和他親近的人才知道真相之外,這也算是破天荒的偶像歌手公開出櫃事件了(註五),畢竟他在《俘虜》這部電影裡面也實在是妖氣衝天阿

不過因為敝人沒有活過那個年代,所以覺得對那個年代指長道短實在是有點心虛。但這段情節倒是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童年裡,那個類似像 Brian Slade 這樣讓我憧憬,恨不得衝到電視機前面大聲喊「That’s me! That’s me!」的跨性別 gay icon ,我想你們應該都已經猜到是誰了:

他就是—

黃、香、蓮阿!!!!

 

(黃香蓮在歌仔戲《大唐風雲錄》裡的帥氣小生造型,圖片來自霹靂網

我還記得每天傍晚在家裡一邊端著飯碗,一邊看黃香蓮在《釵頭鳳》裡面演看似風流倜儻、才華洋溢,但卻又對唐琬一往情深的陸游的樣子。當時與其說我崇拜陸游這個人或是角色,不如說我憧憬的是帥氣的黃香蓮反串成男生抱著一個正妹談情說愛的畫面阿!!話說歌仔戲是為什麼從 1940 ~ 50 年代之後開始出現女性反串小生的傳統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還有請仙女下凡來解答!),雖然當年還有楊麗花和葉青這兩位也是紅透半邊天的歌仔戲反串小生,但不知為何我就是特別喜歡黃香蓮那一派,所以當後來雖然知道楊麗花已經結婚很久的事情的時候,有小小地認知失調了一下,但還是不如發現黃香蓮正在跟中央研究院院士吳成文交往的時候來得打擊大阿!!(註六)

關於表演藝術或是大眾娛樂文化裡的反串、變裝背後所代表的種種社會文化意義,雖然我覺得很有趣,但真的要深入研究的話恐怕可以寫成一本大書,而且也不是敝人的專業可以討論的(被發現這篇文章其實一直不停地在轉移話題),有興趣的朋友應該還可以自行從網路上找到資料。

不過在這裡我猜我想說的是,當年那個在電視機前面捧著個飯碗目不轉睛,大概還綁著雙馬尾,像個平凡小胖妹的我,和《絲絨金礦》裡面那個年輕的 Arthur 一樣,恐怕都不是因為看見電視裡的黃香蓮和 Brian Slade 之後,才決定成為他們的。

也許我們都在那之前就已經知道自己是什麼了。

只是黃香蓮和 Brian Slade 恰好因為某種時代的巧合,將它們以戲劇化的方式表演了出來罷了。而我們感動,是因為知道這世界上可能有人跟我們一樣,可能有人能跟我們對一樣的情感產生一樣的共鳴;是因為知道,我們不需要因為覺得自己跟身邊大多數的人不一樣,而感到害怕羞恥。

雖然我和 Arthur 也都在長大之後,對自己當年的 gay icon 幻想破滅而感到悵然,但就像大部份的小女孩都曾經有個被白馬王子喚醒的公主夢一樣,當年,也許因為大衛.鮑伊和黃香蓮,有許多小小的 lgbtq 們,也都在睡前,有了屬於自己的夢。

 

註一:其實應該還有大島渚導演,鮑爺和阪本龍一合演妖氣衝天,講二戰期間日本戰俘營裡男性軍官之間「特殊情誼」的《俘虜》(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1983),這部經典BL同志(?)片吧!

註二:現在想想一大票作品從《洛基恐怖秀》(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1975)到《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1997),大概都是從他老人家身上偷學的吧!

註三:個人意見部落格,知名時尚毒舌評論家,其文風影響本文作者甚鉅。

註四:關於書的話,在這裡當然首推張鐵志的《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看完之後絕對熱血滿點!覺得就算現在是三更半夜都可以馬上跑去隔壁國中操場跑個十圈之後再拯救世界之類的!而書中所寫關於華麗搖滾與其所帶動的情慾革命,可從他的部落格上找到部份節錄文章:David Bowie 與華麗搖滾

註五:雖然不知道鮑爺是不是第一個在媒體面前談自己性傾向的流行歌手,但小時候就曾經被迫接受休克療法以矯正同性戀傾向的 Lou Reed 不算的話,和他差不多年代的 Elton John 在 1976 年只說了他是雙性戀,到了 1988 年才說他覺得當 gay 比較舒服。比他晚一些的 Joan Jett ,雖然幾乎人盡皆知,但到現在都還沒有鬆口出櫃過。XD

註六:話說楊麗花的夫婿是醫生,黃香蓮的夫婿是博士,所以看來敝人的未來還大有可為!(握拳)

 

2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