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ha,一個在德國長大的塞爾維亞移民男孩;Jiao,一個在德國長大的中國移民女孩。他們有著共同的煩惱——為他們操心、保守的父母親。Sasha 的母親一心希望他成為鋼琴家,走上自己無緣踏上的道路;但在父母的殷殷期盼與關愛之外,Sasha 有著不能說的秘密——他是一位男同志。面對家庭的保守高壓,青春期對愛慾的單純渴望,成為高壓之下爆衝的勇氣來源。導演巧妙地將同志的自我認同,與對人生誠實追尋的感動,交織在一起——任何壓迫底下的「所愛」,最終面具龜裂。其中 Sasha 的弟弟與父親,也呈現出二代異性戀對待同志時,觀念、對待的差異,傳統氣概下走火的手槍,被同樣矯捷的身手化解。
相比於青春移民的同志物語,同樣由德國出品的 Unveiled (Fremde Haut, 2005) 所揭示的毋寧是更加兇險的女同志逃亡記事。Fariba 是一名伊朗女子,因為同性戀情面臨殺身之禍,陰錯陽差,她在德國跳機並偽裝成一名男子。非法男性移民的身分,注定成為藍領階級一員。而在非法打工的過程中,「他」認識了 Anne,細心纖膩的特質,默默擄獲芳心。然而,就像「男孩別哭」中的危險境況一樣,Fariba 無可避免遭受男性暴力的危險威脅。此片中,兩位女主角的對手戲極為自然、感人,多年後依舊讓人回味再三。
而把國族、階級進一步推向極端的,莫過於紀錄以巴衝突的紀錄片「難分難離」(Zero Degrees of Separation, 2005),舊文裡有詳述及討論。在性向這一層身分之外,每個人身上都有許多不同所屬的疊加,宗教、種族、文化、階級等等,往往需要更加細緻地對待,才能是把原本一元的研究視野,分裂成多元複眼的進步。

說到移民、宗教與文化,去年 Mei-Yu Liu 在紐約走訪 Ali Forney Center ——一個專門收容流浪街頭、飽受暴力威脅的青少年 LGBT 社群組織——其中的故事與側寫,所呈現的實況,讓人印象深刻:該中心70-75%的孩子,竟來自以自由與進步價值為傲的紐約五區(Manhattan, Brooklyn, Queens, Bronx, and Staten Island),多數具有拉美、亞洲等少數族裔身分。在全球化與現代性之下,德國、紐約這些看似「文明進步」的地方,仍然不脫宗教與家庭文化的巨大掌控、交叉影響,保守勢力暗藏其中。來自移民地的多元多樣,並不那麼容易在現代化中被消弭,反倒成為不安定中移民時常緊緊抓住的依歸,並以規馴、高壓的姿態凌厲。而對多數 LGBT 社群的人來說,或多或少自身都是一介移民——為了遠離家庭、鄉里的壓力,為了追尋更加開放安全的生活,盡可能地移動;然後有一天,停下來對抗其實無所不在的結構性歧視,追尋變革。
生活不在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