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生活

漂,那些年

Hiromi Goto
Hiromi Goto

最近的讀書會閱讀了 Hiromi Goto 的短篇作品 “Drift”。這是一篇母女一起公路旅行的故事——女兒開車帶著母親,在皚皚雪季中,探訪一處洛磯山中溫泉。Hiromi 是一位日裔加拿大籍作家,本身也是擁有二個孩子的拉媽(註一)。受到祖母講述的民間傳說,與父親生活故事的影響,在她的英文短篇故事中,有著日本(東方)特有的、細膩的感情刻畫與幽默,不時穿插驚悚駭人的奇想異喻。在 “Drift” 這篇故事中,可以見到母女相處時常有的世代差異,許多細節令人會心一笑。譬如父親打電話來時,總是過大的吼聲;母親時常覺得女兒脾氣壞,並對不確定的行程感到擔心、害怕;女兒一心一意要帶母親上山,享受自己感受過的美好,並一再提醒母親直面自己「女同志」的身分。故事中的女兒,離了婚,有個孩子,是個女同性戀,喜歡聽母親受不了的搖滾樂。

共宿旅社的相處過程,也很有趣。當二人夜半為了離婚的女兒、是否該打電話回去跟女婿 / 前夫報平安,爭執不下,吵醒了隔壁房的嬰兒,尖銳的哭鬧聲讓她們內疚。但沒多久,隔壁房竟傳來夫妻做愛高潮的聲音,母親覺得與小孩共處一室,這樣做簡直不可思議;女兒卻不甘示弱地回憶自己三歲時曾經也見過父母交疊的身軀。”Stop it!” 母親打斷、制止,但更具爆炸性地卻是 “That’s our fault that you – you’re with that woman!” 母親不願意把 lesbian 說出口,卻同時展露她的不接受與自責,甚至在之後的故事裡,不自覺地詢問女兒「有沒有用避孕藥?」

看似荒謬的問題,可能只是母親還不習慣、甚至沒有看見,女同性戀真正生活在一起的樣子,缺乏認識與感受。故事當然繼續轉折。

女兒找不到山中溫泉,卻第一次意識到:陪自己走在大雪中、身體辛苦的母親,已經 60 歲了。所有一開始相處中的拉扯、抗拒、爭吵、不耐煩,在看見年老的一刻,轉變。女兒一心一意的「執意」,多了體諒與溫柔,於是在公共溫泉的暖浴星光中,有了暫時的平靜和解。

這是一篇迫使讀者返視自身親子關係的故事,特別是在年假結束不久的此刻。

這次年假特別長,年節前,也特別容易感受到 LGBTQ 社群朋友的焦慮。家庭 / 親子關係的「複雜」,在團聚時刻臨逼之時,充血賁張。回想自己,回想離家這 12 年,我和母親至今仍會手牽手在街上散步、聊天。母親是位有著土地與陽光般溫暖直率的女人——簡單,永遠熱情滿溢。彼此間的親暱,真實;然而生活的分享,自己不免保持著平行、有所隱瞞保留的距離。父母親與孩子之間精神的靠近,本就可遇不可求,然而世界觀與世代之間的差異之外,同性戀身分成為兒女們眾多未出櫃的秘密之中,最讓人戒慎的;也成為離家開展自我冒險與追尋之後,越走越遠的。

同志父母愛心協會的郭媽媽說過,如果兒女有機會的話,應該盡早有計畫地跟父母出櫃。我懂建議的苦心,因為隱瞞之中有太多痛苦與錯失,就像苦戀自己的好朋友一樣,無處可說的壓抑封閉,最終爆發出來的往往不是好的解決方式。而歲月往往就在猶疑蹉跎中間,喪失那些共同經歷、成長的美好。於是當自己與自己和解,在真實中允許探索慾望情愛的機會;自己與父母的和解,不免時時浮上心頭。

然而,出櫃的動作也許只有短短數分鐘、或只寫了幾個字,但出櫃的過程卻可能漫長。不免考慮對父母的陪伴、對最壞情況的設想,包括經濟的獨立、情感與朋友們的支持,以及如何一起應對親戚家族的策略等等。這一年,工作、感情總算穩當起來,和父母出櫃這件事,似乎到了不該逃避、所謂「禪機」的一刻。

想起這些年,因為壓抑、失戀、生活不順遂等等,無法說出一句的悲傷。最慘最壞的那幾年,如風歷史,但我想起那些人生路和選擇一躍而下的距離,其實一樣漫長,只是自己幸運多了、撐了過來。然而這些默默幾乎存在每個 LGBTQ 朋友身後的故事,不知凡幾,聚集起來,恰恰是「結構性壓力所帶來的壓迫」幾字,眾聲喧嘩的無盡註解。

有一天,就像故事中所說,母親忽然成為孩子,母女角色反轉。與家人出櫃的過程,也許得花上數年時間相互理解、拉近多年來冷漠的距離,但那樣的坦蕩、無所畏懼、自得其樂其所、甚至被祝福,大概是佛家所言「今生的功課」吧。我也相信,坦蕩最終帶來力量,更有助於同運的向前與投入。

願疲憊征戰過後,平靜與人。

註一:Hiromi曾經應「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邀請,來台舉辦分享座談。同家會前身正是拉媽報,現在服務對象包括 LGBTQ,並努力展現台灣多元家庭的面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