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六月的某一個晚上,只有十四歲的美國少女Elizabeth Smart在自家臥房遭到綁架。一名中年男子持刀威脅她,將她帶到自己的家中,強暴她、監禁她。九個月後,當地警方找到了還活著的Elizabeth,她過去九個月的所在之處離她的家竟然只有十八英哩遠(註一)。2013年,長期投入與兒童人口販運議題倡議行動的Elizabeth在一場於John Hopkins大學舉辦的講座上回答了一個很多人一直以來好奇著的問題:在遭到監禁的九個月中,Elizabeth為什麼不曾試著逃跑?
Elizabeth成長於一個虔誠的摩門教家庭和社區,她的家庭和學校堅信「守貞教育」的重要。從小到大,她就被教導「性行為」是一件非常、非常神聖的事情,只能發生在成為夫妻的一男一女之間。她的老師告訴她,「想像你自己是一片口香糖。當你和另一個人有了性行為,就好像是這片口香糖被咀嚼過了一般。如果你有過很多次性行為,那麼你就像是一片被反覆咀嚼過的口香糖。試問,誰會想要一片已經被嚼到爛的口香糖呢?」於是,當Elizabeth反覆遭到強暴後,她心裡唯一的念頭是:「我的天啊,我現在就是一片爛掉的口香糖。我已經失去了我的價值,這個世界上誰還會愛我、誰還會要我呢?那麼我逃不逃跑,又有甚麼差別呢?(註二)」
Elizabeth這一番談話再次激起了美國社會對於守貞教育(Abstinence-only Sex Education )的討論(註三),無獨有偶地,過去幾個月中,守貞教育在台灣也是火紅的話題。首先,Facebook上出現了一個叫作「真愛立約」的粉絲頁,秉持著「真愛是值得等待的」的態度,討論「拒絕婚前性行為」的議題,提倡「在婚姻中,性行為是美好的,是一份讓男女雙方享受的禮物,也讓我們孕育下一代。但當我們在錯誤的時刻做了對的事情,將會對我們的一生造成無法設想的後果。」其次,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開始推廣一套名為「青春無悔」的性教育課程,利用自行培育的師資對國小六年級以上的學生進行授課,教導青少年「如何拒絕婚前性行為」。緊接著,連政府單位「國民健康局」都來參上一腳,其設立的「青少年網站 幸福E學園」網站下,出現了一個「鼓勵青少年拒絕婚前性行為」的專頁(註四),內容闡述:
「真愛,值得我們等待。如果是真愛,為什麼不能等到婚後?如果不能等到婚後,就要好好想一想:你們之間是真愛嗎?還是貪圖男歡女愛?如果還沒有發展出這樣的 愛之前,就先有性關係的話,這種性就只剩下純粹取悅感官的活動,根本就沒有愛的內涵。婚前的性行為,可能為兩人的世界帶來不必要的壓力與罪惡感,還有可能造成女方懷孕,或感染愛滋病等性傳染病,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在單純愛的世界裡,加入複雜的肉體關係以後,愛就不再單純了,心動,不一定要行動,因為真愛 值得等待。」
不管是美國或台灣,支持守貞教育的團體始終強調「性是十分神聖美好的事」,然而,這樣的神聖美好是有條件的。性的神聖美好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結婚後)與特定的對象(合法的配偶)才有可能發生,除此之外,其他時候性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有多可怕?首先當然是性病與懷孕的風險,其次,這種「不合時宜」的性會「對我們的一生造成無法設想的後果」,會為「兩人的世界帶來壓力和罪惡感」,會使我們再也無法感到愛的純粹美好,因為我們的感官已被性蒙蔽!因此,為了不要讓青少年因為「一時的好奇和誘惑」而走上這條「不歸路」,從此承受各種巨大的壓力和嚴重的後果,守貞團體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推動守貞性教育,提醒所有青少年青少女們,婚前性行為是一件多麼嚴重而危險的事情。為了自己的人生幸福著想,青少年們應該勇於對婚前性行為說不。
只是啊,(不在婚姻裡的)做愛真的有這麼可怕嗎?
守貞團體會告訴你,懷孕和性病耶,這樣還不夠可怕嗎?先撇開懷孕和性病這兩件事情究竟是不是真的這麼可怕不談(別誤會,我可不是說這兩件事情不重要,而是這兩件事情的「可怕程度」究竟有多少是我們塑造出來的,我認為也是一樁值得思考的問題),倘若這兩件事情真如洪水猛獸,需要我們小心防範,守貞教育不僅不是唯一的方式,甚至可能不是最有效的方式(註五)。各種避孕措施和安全性行為也是選擇之一。事實上,做愛是否會導致懷孕和感染性病,取決的不正是做愛的過程有沒有正確使用避孕措施和保險套嗎?和一個人甚麼時候做愛、跟誰做愛反而沒有甚麼關聯吧!難道結了婚的人做愛就不會懷孕嗎?難道結了婚的人就自動獲得了所有性傳染病的抗體,從此擁有金剛不壞之身嗎?(難怪咱們的疾管局副局長認為將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後就可以有效降低愛滋感染率…)
如果避免懷孕和性病是守貞團體與國民健康局最終的目標,那麼僅僅是推廣「結婚以前不做愛」顯然並不能夠達成這個目的,且守貞團體視為洪水猛獸的,並不(只)是懷孕或性傳染病,而是在正典婚姻關係之外的懷孕和性病。以避免未婚女子懷孕來說,在守貞教育以外,提供支持的性教育、避孕資訊的諮詢、提供容易取得、低價甚至是免費的避孕措施(如保險套、避孕藥或事後藥等)都可能是更有效的方法。而在預防性傳染病方面,守貞支持者的最終期盼其實是透過「婚前守貞的一夫一妻終身單一性伴侶關係」達到成果。如前所述,這個「期盼」確實是避免性傳染病的方法「之一」,但卻不見得適用於每一個人,然而守貞教育的支持者長期以來卻有意抹煞保險套在防治性病上的功效。(另一方面,守貞團體長期將性傳染病刻劃成恐怖怪獸,彷彿一旦感染便永無翻身之日,但大多數的性傳染病都是可以順利治療的。即使是愛滋病毒,若感染者穩定服藥,其身體狀況也可以與正常人無異。守貞團體卻刻意將性傳染疾病汙名化好推銷自身的期盼。)
除了懷孕和性病,守貞團體還說,婚前性行為會為當事人帶來許多嚴重的後果和難以承受的壓力,但究竟是甚麼樣的「後果」,守貞團體卻從來沒有辦法具體說明,只能以籠統的字句帶過。更弔詭的是,這些以浮爛字句推砌出來的慘痛結局,往往是守貞團體們自己製造的。舉例來說,為什麼婚前性行為是不好的行為?因為守貞團體說性只應該發生在結了婚的夫妻之間。為什麼性只能發生在結了婚的夫妻之間?因為守貞團體相信這樣才是真愛。為什麼從事婚前性行為的青少年會感到壓力?因為守貞團體譴責他們(註六)。你看出其中的奧秘了嗎?守貞團體之所以相信守貞教育,是因為(他們說)守貞教育很好;而守貞教育之所以很好,是因為守貞團體們這麼相信著(欸是在練習繞口令嘛我)。守貞團體們用自己的偏好(或信仰)決定了一套他們認同的生活價值(卻沒有任何實際的依據),然後譴責所有不符合、不遵守這一套價值觀的個人。
真愛、做愛,傻傻分不清楚?
這套價值觀有一個很夢幻而美麗的名字,叫做真愛。真愛值得等待,所以我們應該要結了婚再做愛,因為婚前的愛愛都不是真愛。簡單的說,如真愛立約般的守貞教育支持者將「做愛」和「真愛」視為手拉手的兩件事情,同為一體,不該切割。但將真愛和做愛掛鉤,其實並不合理。
守貞團體強調「要把最好的留給最愛的」(這裡所謂的「最好的」指得自然是第一次的性行為,但事實上,若撇去守貞團體刻意賦予「第一次」-尤其是女性的第一次-的偽道德意義,做過愛的人大概都會同意,不管是肢體或是心理的感受來說,第一次通常很難是「最好的」),但守貞團體的口號卻不是「拒絕真愛前的性行為」,而是「拒絕婚前性行為」。也就是說,真愛根本是個幌子,重點只是名分,守貞團體認定真愛即結婚,結婚即真愛。不管每個人有多麼不同,真愛有多麼難得,到最後每個人的真愛其實都長得一個樣,那就是結婚做愛生小孩。
這樣的真愛,你不覺得有點狹隘?也許有人是彼此的真愛卻無法結婚(如目前在台灣的同志族群們),也許有人是彼此的真愛卻不想結婚,也許有人結了婚卻發現彼此不是真愛?說穿了,守貞團體們根本不在乎真愛,他們只在意自己定義下的愛,只想要每個人都用他們偏好、信仰的方式相愛,並做愛(換句話說,真愛立約等守貞團體整天沒事就在意淫你我的臥房,想像你我如何做愛)。
守貞團體相信,一個人只有一次「最好的」,也只有一個「最愛的」。首先我誠懇的希望每個人的性生活裡都有不只一次的「最好的」(欸不然也太淒涼了吧),我也認為我們的人生裡不只有一個「最愛的」。感情是不斷流動與變換的,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面對不同對象時,我們就有可能發展出不同深淺程度的情和欲。愛可以累積,也可以消逝、轉移。然而守貞教育的內容卻剝奪了這樣的可能性(還記得口香糖的比喻嗎?),阻擋了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尋找不同的真愛和做愛的可能性。例如守貞教育的支持者常會強調,守貞者的離婚率較低,婚姻生活較美滿。但另一個比較有可能的解釋是,選擇婚前守貞的人在婚姻觸礁、感情生變之際,比較不願意選擇離開(畢竟誰會要一個被嚼爛的口香糖呢?),離婚率較低和生活是否美滿,其實毫不相關。
另一套守貞教育支持者時常強調、卻無比荒謬的說詞是,婚前守貞如何幫助婚前的情人互相了解,不讓肉體的欲望遮蔽了心靈層面的感受。情人之間的理解應不應該包含兩個人對情欲的需求嗎?彼此的身體、欲望和對親密關係的想像,不也應該是一對情人應該互相了解的事情嗎?守貞團體說,這些事情可以等到婚後再慢慢調適探索,但是不對啊,根據守貞支持者的說法,兩個人一旦有了肉體上的關係,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就會變得淺薄,再也無法顧及彼此心靈上的感受了,不是嗎?莫非是一旦結了婚,我們就彷彿被打通任督二脈一般,從此擁有了同時顧及肉體和心靈層面的能力?
又,既然人是如此複雜而多樣的生物,擁有各種需求(生理和心理的),我們難道沒有運用不同機會和技巧,分別滿足不同需求的可能?我們應該學習、培養的,難道不是探究、區別並理解自身不同感受、需要和情緒的能力?換句話說,真愛是不是一定要做愛,做愛的又是否非得是真愛,其實都是個人的選擇,沒有人可以為另一個人決定哪樣做才對才好。
說了這麼多,我只是想要強調,眞愛立約等守貞教育的支持者所提出來的各種論點,不論是婚前性行為的壞處或是婚前守貞的好處,都是無比的虛幻而且不切實際。他們建立在一個對人性、愛情、性慾和家庭都極為單調的想像上,唯一的目的是反應守貞支持者個人的信仰和偏好,無視現實的多元,以誇大的恐嚇和錯誤的真愛假設,試圖左右你我的私生活。
新婚之夜的口香糖
守貞教育的危險在於,傳達單一的價值觀之際,守貞教育的話術也往往特別針對女孩們設計,強化了父權體制下對女孩的「性」的壓迫。它也排擠了弱勢的族群和不正典的性別角色,例如本文一開始提到的Elizabeth Smart。她所受到的守貞教育曾經令她感到如此痛苦、絕望,覺得人生失去價值和希望。也許有人會說,Elizabeth是個例外,並不是每個青少年/女都有這麼特殊的經歷。但事實是,守貞教育無法教導青少年/女們任何事情。它只教導女孩們,「性」是她們人生中最珍貴的資產,是她們能給予所愛的人「最好的」禮物(而不是她們的智慧、幽默、能力或是性格);它教導她們,性對於她們最大的意義,就是一個需要她們好好收藏保管,等到有一天她們的伴侶前來「領取」的獎賞,若有一天這個重要的「禮物」被他人奪走了,那她們就從此喪失了價值(如同一片被嚼爛的口香糖)。它教導女孩們,性不該是愉悅或享受的。畢竟當想像自己和他人做愛的過程就像是自己被他人當口香糖一樣咀嚼時,有誰可能感到性是愉快而美好的呢(註七)?
而男孩們呢?男孩們被教導做愛就像是領取一個獎品,一個女孩們應該為他們保存的獎品。他們學到的,並不是「當女孩拒絕和他們發生性行為,並不代表女孩不愛他們」,而是恰恰相反:「當我用婚姻的形式表現我的愛時,我自然而然應該得到性。」
我反對的並不是個人婚前守貞的選擇;如前所述,做不做愛、和誰做愛、甚麼時候做愛都是個人的選擇。我反對的是任何傳播青少年/青少女單一價值觀和選擇的性教育內容。我認為守貞可以是校園性教育的「一部分」,但絕對不該是全部。良好完善的性教育應該教導青少年/女認識身體和情欲、學習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和做法、避孕的方式,以及如何拒絕。教育者應該以公平客觀的態度教導青少年/女所有可能的選擇,以及每一個選擇背後的責任和風險。青少年/女應該學習的是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針對自己的理解做出相應的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
註0:被撕開的紙張一說來自「眞愛立約」粉絲頁,被弄髒的餅乾一說來自這則新聞以及這篇文章,口香糖一說來自Elizabeth Smart的故事。
註一:有關Elizabeth Smart的故事可以參考英文維基百科的說明。
註二:可以參考華盛頓郵報於今年(2012)五月七日的報導“Elizabeth Smart: Mormon teaching on sex stopped me from escaping kidnappers”。
註三:守貞教育自八零年代末在美國發起後,受到許多保守團體的擁戴,美國政府更曾於九零年代末期為此投入大量預算,但其效果和對青少年的影響一直是飽受爭議的。由於守貞教育在美國實施的情況並不是本文探討的重點,在此不做太多說明。有興趣了解更多相關資訊的朋友可以參考卡蜜兒於立報的專文,或是英文維基百科的說明。
註四: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受到民眾抗議的緣故,國民健康局已經將該專頁內容撤下,在此附上的連結是熱心網友事前的備份。
註五:已有研究指出,守貞教育並無法降低青少年的懷孕比率,也無法減少HIV病毒的傳染。其他相關的研究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的說明。
註六:關於這個謬誤,哲學部落格《哲學哲學雞蛋糕》有著清楚的專文說明。
註七:http://www.patheos.com/blogs/barefootandpregnant/2013/05/sloppy-seconds-sex-ed.html
==
推薦閱讀:
身為異性戀女性,又從小在東方社會的教育體系裡長大的我,忍不住想要對這篇按一百個讚!
我認同文末所說的,要不要婚前守貞這是個人選擇,而非統一地洗腦教育成統一公式:真愛=結婚、生子。尤其是鼓勵婚後才發生性行為的論基更為荒謬,說發生婚前性行為會提高懷孕及得性病的風險。真是大錯特錯!明明應該是要宣導正確安全的性行為,怎麼會把焦點放錯了呢?那意思是說,假設我是個不愛洗懶覺又不愛帶套的異性戀男子,我結了婚之後就可以隨便想上我老婆就上,不用管這樣我老婆會不會不舒服或是會得病感染囉!因為反正是真愛嗎,那妳就乖乖忍受吧!真是本末倒置到了極點
又或者,假設人類文明從來未發明婚姻制度,那說要守貞的團體,請問要拿什麼依據來綑綁人們呢?又假設性真的是洪水猛獸,那就都不要生啊,讓人類自然滅亡不也挺好的~
總而言之,這篇文章真是太中我的心坎裡了~~
我同意文章所說的,「婚前性行為對人會有傷害是建構出來的」;只是,「婚前性行為會傷害少女」的說法,似乎不只是來自守貞團體自己的推廣,更關乎到整個社會如何看待女性的性。我們華人文化在這方面仍舊是非常保守的,對於女性早早與人有性關係,其身邊的長輩與親朋好友的態度往往是負向的、責備斥責的。守貞團體的說法與做法當然不對,但是守貞的推廣在某一方面來講,會不會也是在保護少女不要受到社群以及自身內化的教條的攻擊?
我好奇的是,當社群的倫理道德已經建立,即便受到新一代的人們不停的挑戰,我們要如何確定一個少女在挑戰不正確的教條的時候,保有身心的完整性呢?
我們是不是在改革教育與開放選擇的同時,也應該教導少男少女如何探索與挑戰內在既存(內化)的信念呢?
我擔心在現在這個傳統與現代、父權體制與女性主義交會的時代,很多人的道德與倫理觀念是混亂的,有可能會為了反對傳統而做出一些自己後悔的事情(如:吸毒、沉溺不安全的性行為),
《與狼同奔的女人》一書中就曾提到那些被野放的女人往往因為嚐到自由的甜美果實,以及為了彌補先前被禁錮的心靈,而瘋狂的追尋一些自己可能也不知道是否適合自己的事物。作者提出的解決方式就是傾聽靈魂的指引。
所以,在孩子還沒有能力自己探索、檢視內在與外在的規範之前,適當的限制孩子們的性行為是不是也是需要的呢?
所以這篇文章的訴求受眾,就是那些緊抱著以為自己的意見就是社會規條、然後迫不及待的扣在別人身上的人呀。要是他們真有所謂的反身性思考,就不會做出這些匪夷所思的真愛口號了,所以只好讓作者幫他們反身性思考一下。
謝謝你的回應,我短短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保守團體在宣導保守觀念時,時常強調的理由之一就是他們在「保護」個人免於受到背離傳統價值和習慣所可能受到的傷害。但我卻常常發現,這些傷害之所有存在,不正是因為保守團體對保守價值的堅持?保守團體批評背離這些價值的人(你們都是不道德的),再以這樣的批評(不道德)當作保守價值應該被堅持和保存的理由。換句話說,唯一使得背離過程充滿痛苦的因素,不正是我們對傳統價值的捍衛和肯定?如果我們能夠鼓勵各種不同價值的平等和自由選擇的可能,那麼所謂的「背離」,也就不存在了,不是嗎?
我一直覺得,所謂的「人之常情」並不是天上掉下來,而是長期經過篩選、建構和強化的。在決定哪些是「常」的過程中,我們標籤出不正常的、病態的、需要被治療、隔離或驅趕的。而我個人期待的,事實上就是不斷的挑戰這個「常情」的過程,賦予那些過往被看作髒的壞的,新的意義和顏色。
誠如你說的,長期禁錮的過程往往造成強烈的反叛,我認為守貞教育也是一樣的。一昧的告訴孩子性是不好的,只會讓孩子們更加好奇。我覺得不以守貞為性教育的唯一重心,並不等於鼓勵青少年/女們從事性行為,唯有和孩子們開誠佈公的討論性的各種可能性,才能夠幫助他們探索自己的內外需求,並且作出最適合的決定,不是嗎?
假如我沒猜錯的話,文中所提到贊成同性婚姻的應該是疾管局副局長而不是局長
是的是的,路人丁丁猜得沒錯,已經修正。謝謝提醒喔!
我是路人,很認真的看完了整篇文章跟引述的備註,
這篇文章論點寫的很棒!推!
但「被弄髒的餅乾」這一新聞是經由媒體報導曲解,
底下亦有學生回應轉述完整的上課流程,
原來的教學老師並非針對女性「處女」或「守貞」而做出此教學譬喻,
而是以餅乾譬喻「性愛對象」,
因為不知道這片餅乾到你手上時是否是乾淨(有無性病)的,
所以你能做的是做好保護措施,並藉此提醒同學要保護自己,
「餅乾」非針對男生也非針對女生,
個人覺得不該放在此文中與陰道相提並論,一點淺見,冒犯了。 :)
謝謝路人K的回應。
是的,我也有看到這篇新聞底下,針對當日課程內容的說明。
其實當初選擇這個標題,不只是因為這個新聞,也是因為這篇文章裡(http://www.patheos.com/blogs/barefootandpregnant/2013/05/sloppy-seconds-sex-ed.html)有提到類似的說法。根據這篇文章的內容,除了口香糖以外,髒水和弄髒的oreo餅乾也常是美國守貞教育老師常用的比喻,所以我便決定拿來一同作類比。當初寫註解的時候只想到「類似的中文詞語」曾在這篇新聞中出現過,因此作出連結,但沒有附上提供我靈感的原始文章,是我的疏失,已經更正。
另外一方面,我明白原本的教學老師並沒有特別針對某性別,而是用來比喻男性或女性性對象吧。而既然我是女的,我自然就是用來比喻女性性對象了?我在標題中使用「陰道」一詞,指得也不只是陰道而已,而是希望用陰道一詞來指涉女人的「性」。
很豐富精彩的論證 值得提供反方思考
但問題就在於 “守貞教育”的存在也是為了提供浮濫性愛觀另一種思考 它只有在宗教團體內是性愛教育的中心
若絕對不該是全部在現今社會或校園 恐怕連”性教育的其中一部分”都擠不進去吧 恐怕是被打趴且汙名化(守舊古板)了
文中說”絕不該是全部” 實在多慮且抬舉它了 不是嗎?
私以為,不管正面反面任何面的觀點,都不應該把自己的單一觀點當作全部;價值觀本來就是一種社會演進的篩選過程,會被接受或是會被淘汰,不是簡單汙名化/去污名化就會發生了。不管是相對新、相對舊的任何價值觀,如果是這麼簡單遭到某些人排斥或是接受就會消失或是大興,那人類根本不可能有「多元」思考,更不可能在歷史上有一波一波的思考浪潮互相推進演變。
更重要的是,不管任何價值觀,當只有其中一種面向被宣揚或是表達的時候,就落入單一價值觀。所以個人以為,沒有多慮的問題,只有不斷闡述的必要。
觀念很好得一篇文章,守貞教育真的是胡說八道!
不過對”事實上,做愛是否會導致懷孕和感染性病,取決的不正是做愛的過程有沒有正確使用避孕措施和保險套嗎?和一個人甚麼時候做愛、跟誰做愛反而沒有甚麼關聯吧!”這句我有點意見,實際上感染性病跟跟誰做愛是很有關係的,保險套檔的住梅毒淋病HIV,擋不住泡疹菜花跟陰虱呀。
愛愛,還是盡量跟固定的愛人就好了…(切身之痛)
很精彩的文章
戳破守貞團體的包裝紙
把裡頭含的塑化劑 三聚氰胺 順丁烯二酸
都分析出來了
不過我是相信
疾管局副局長說的話
同性婚姻合法化
當然可以有效降低愛滋感染率
理由是 增加相守的合理性 也就會 降低玩咖的正當性
除了本來想當玩咖的人之外 有許多人 在外隨意與陌生人做愛的原因是 這樣比較安全
可以滿足性慾 又不會出櫃
當 同志婚姻變成一個事實 我相信 這些人也會開始尋找一個穩定的關係 觀念改變行為 愛滋感染率也會漸漸降低~~
寫得真好~只可惜只能按一個讚!
戳破這些偽善者的包裝紙
站在一個婦產科醫師的觀點..與其去禁止青少年性行為為什麼不去教他們正確的性觀念?
在門診急診三不五時都會有氣急敗壞的家長帶着未婚懷孕的少女來看診,我在想為什麼學校不去教導正確安全的性行為,如何避孕,防止性病傳染…常常問一問美眉連要怎麼避孕都不太清楚
更不用說一些被性侵的少女因為不敢講或是不知道如何求助而失去可以抓住歹徒機會的窗口
這些不應該是在學校或是社會都要宣導的嗎?
青少年少女對於性都會有好奇,與其遮遮掩掩不如讓他們有正常的管道得到正確的資訊
站在成人的觀點來說好了,婚前守貞也許對某些人真的很重要
可是老實想想,大家買車前都會先去試車吧…
性也許不是婚姻的全部但是不可否認這是個很重要的部分,報導也常會有些因為性行為不和而分開的伴侶阿…
既然買車前都要試車為什麼結婚前不能有性行為來試試看合不合(哈~我承認有點太坦白)
第一次都是最好的??你去問問大家有覺得第一次性行為是最好的比率是佔多少??這些莫名其妙的守貞團體到底是活在哪個世紀阿??
我想作者並不是要拆夥所謂偽善者的包裝紙…
只是在於教育上所提供的病不應該是單一化的灌輸,
不管是否決定守真我想都出自於自身的決定,
自己對自己的決定負責才是基本的原則,
價值觀本身就不應該有優劣…
不管做不做、守不守我想不是作者想提出來的主要問題
主要應該面對的應該是我們的教育對於性上面的教導實在太過偏頗
而守貞團體所給出的觀念的出發點卻不盡正確
而我想CHIHYIN的回應卻反倒過於偏頗
守貞觀念並不落伍,是一種價值觀的認定而已
我不認為存在已久的觀念就應該被推翻、而是可以選擇去決定認同新的觀念
http://lescholar.pixnet.net/blog/post/146268692
我介紹了幾個關於這個議題的研究。大部分研究認為只教導禁慾的性教育對禁絕婚前性行為幾乎沒有功效,而可能增加青少年懷孕和不戴保險套的機會。
Nice post.
哈不小心又点到了您的博客,看来缘分不浅,必须订阅呀!
好文章点一百个赞!
身为一个gay一天到晚跟那些保守的死宅男争论处女情结简直是受够了~严重反感任何把女性物化的说法(虽然我个人对女性没有欲望,但是我有尊重)
而标题应该也是想表达这个意思。
anyway,感谢您的努力,让我看到这篇文章。
我不同意這篇文章的觀點。婚前守貞團體的意思被您嚴重地曲解了。比如您說守貞團體的口號是把最好的留給最愛的,所以他們認為最好的就是貞潔,而不是才智性格等等,從而得出結論說守貞團體是在物化女性,只關注貞潔而不是整個人。其實這裡“最好的”只是指貞潔,是相對於和別人發生過關係的過去而言的,和性格才智等等無關,在這裡把它們扯進來,完全莫名其妙。您又說“它教導女孩們,性不該是愉悅或享受的。畢竟當想像自己和他人做愛的過程就像是自己被他人當口香糖一樣咀嚼時,有誰可能感到性是愉快而美好的呢?”這也完全是您的錯誤推論,可以說是自相矛盾,因為前文裏面您自己也講了守貞團體提倡的是“在婚姻中,性行為是美好的,是一份讓男女雙方享受的禮物,也讓我們孕育下一代。”口香糖的比喻也許有不妥之處,但由此推論說守貞團體抹殺了性的美好則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所以在婚內發生過性關係的人是不是一片被弄髒的餅乾、一張被撕開的紙、或一塊被嚼過的口香糖?
如果不是,何以婚外與婚內性行為可以有這種差別?畢竟無論我是否擁有一片餅乾、一張紙、或一塊口香糖,只要我將它弄髒、撕開、或咀嚼,它就是會被弄髒、被撕開、被嚼過,不會因為我是在擁有它的時候弄髒它、撕開它、或咀嚼它而使它其實沒有被弄髒、被撕開、被嚼過;也不會因為我不擁有它,它就會被弄得更髒、被撕得更開、或被嚼得更徹底。
如果是,那一個人如何能夠在性愛的過程中想像自己其實是片正被弄髒的餅乾、正被撕開的紙、或正被咀嚼的口香糖而感到任何愉悅和「自主性」?
也就是說,如果主張婚前/外守貞的人打算主張「只有婚內的性行為不會使人將餅乾、紙張、口香糖般被弄髒、撕開、咀嚼」,這個主張就只是毫無道理地任意賦與婚內性行為與婚外性行為不同的評價,根本站不住腳。
反之,如果主張婚前/外守貞的人其實根本認為無論發生在婚內還是婚外的性行為,都會讓(女)人像是一片餅乾、一張紙、或一塊口香糖一樣被弄髒、撕開、或咀嚼過,則將不得不接受其教育就是在宣傳性行為本身不能帶來任何愉悅。
既然主張婚前/外守貞的人無法主張性行為在婚內與婚外有何本質的不同、也不能避免將性行為描述成沒有愉悅可言的行為,那麼就只能說,這些人在主張「性行為毫無愉悅」,但「婚內性行為卻很愉悅」時,其實根本在自相矛盾,要不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地行騙。
推樓上
大家看到這種很有道理的文章
常常是一面倒的支持
像樓上這樣願意多加思考
實在是頗強
整篇我只認同最後八個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太多人就是只顧著愉悅、爽快,懷孕了,出國一走了之,生下來最後養不了,交給他人領養。或者是拿掉,最後分手,只想爽,不願意負責,或是願意負責,但其實是付不起責。
保險套也是個奇妙的東西,不過你知道保險套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那是會破的。就算他很強大,有時候也不一定會記得戴上。所以這不是教大家如何戴套就好的問題,也不是戴了就好的問題,而是縱慾的問題。
“大多數的性傳染病都是可以順利治療的。即使是愛滋病毒,若感染者穩定服藥,其身體狀況也可以與正常”人無異。守貞團體卻刻意將性傳染疾病汙名化好推銷自身的期盼。” 所以得性病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都有藥醫阿,就算得癌症也一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都可以治好,都沒關係的。
所以只要跟人性交就一定會得性病?(小編是在說那被誇大化了)
那癌症國人十大死因冠軍,看來我們也不能吃任何可能致癌的食物了
1. 人類異於禽獸是因為我們有較高的道德觀念。
2. 守貞團體不鼓勵婚前性行為是因為通常發生婚前性行為的多數是(青)少年,通常缺乏衛生保健觀念,甚至是一時衝動下發生性愛的,在這時根本完全沒有思考或準備機會,所以才將未婚生子(社會問題)和疾病和性行為連結在一起,另外(青)少年經歷短淺,根本還不知道什麼是愛,更別說是真愛了。
3. 守貞之所以要求女生拒絕,是因為提出要做愛的是以男生為多數,所以才教女生要如何拒絕,妳難道要教男生自己提出要做愛然後又拒絕自己?但全把(教育)責任推給女生這方面是可議的!
4. 照文章的這種觀念,以後先生搞外遇甚至在外面生小孩,妻子也一定要原諒他,因為他只是取得他所需要的而已,還有女兒或孫女如果發生婚前性行為生為母親或(外)祖母也要給她一個讚,稱讚她真有主見,畢竟真愛和做愛這種個人觀念沒有絕對對錯或高低,是個人選擇而已。
就回覆大大你:
1。我不覺得人類異於禽獸是因為道德
人類明明就可以做出比禽獸還可怕的事情,
有啥資格說因為我們有道德所以比動物高級阿?
再說動物根本也沒有所謂的道德價值觀,所以什麼叫”較高的”道德?
魚一次排數千個卵比較沒道德嗎?蜘蛛把自己的配偶吃掉比較沒道德?
用人來衡量動物會不會太愚蠢阿?
說到底道德只是一種人類世界中的不成文規定,
而且還會因為風俗民情和時間推移而改變,根本就不可靠
你知道嗎,在中國明朝,當眾唱歌娛樂他人是一件相當低賤的工作,
可是現代演藝人員紅了後可以名利雙收。
居然把這種完全不可仰賴的東西當成天條來信仰,不覺得很可笑嗎?
2。現在台灣結婚和生育的年齡都在不斷攀升,你從何得知婚前性行為的大宗是青少年?
你身邊所有沒結婚的情侶都是青少年?如果他們是成年人,你確定他們都不做愛的?
青少年經歷短淺不懂真愛,那成年人有比較懂嗎?
而且從來不談戀愛的人,有機會搞懂什麼是戀愛嗎?
還是說只要年齡超過十八歲,就會自動了解什麼是真愛?
3。因為男生比較會精蟲充腦,所以我們要教女生拒絕,而不是教男生尊重他人身體自主權?
而且這樣不就預設會被強迫或拐騙上床的人都是女生嗎?你把男性的性侵受害人放哪裡?當做不存在喔?
4。請問婚前性行為和婚後出軌有什麼關連?是否能解釋一下?
真愛和做愛本來就沒啥關係,如果我的女兒還是孫女已經成年,而且實行安全性行為,為什麼他不能做?
再說你指的是婚前性行為,所以我女兒要是到三十歲都還沒結婚,他就不能做愛喔?也太可憐了吧!
我不同意您的論述,推廣婚前守貞,與左右他人的自由意志並不能相提並論。
消極面是避免傷害與性病,在積極面,慎重的、等待的性愛有其價值,您無可推諉。
誠如您所說,可以對愛、情慾、性有許多想像,守貞也是許多人心中的理想。
那你也應該要尊重他人的情慾(在沒去侵害別人的前提)
個人想守貞是無所謂,但不應把他人的婚前性行為妖魔化
超強的文章
我要質疑的是,你所提到的Elizabeth Smart做為例子,因為她是我們教會的教友所以我特別去了解她的故事,她確實有提到口香糖的比喻,但她提到這個比喻的重點是強調不要讓任何人奪走你的自我價值,尤其是那些強暴者,我相信就算有婚前性行為的女性在被強暴的情況下也會覺得自己不被人愛,而貶低自己,
她沒有逃是因為被綑綁和死亡威脅,而非因為她接受貞潔教育而選擇不逃跑。
而她個人有因為這個強暴事件就懷疑她的宗教,懷疑貞潔律法的重要性嗎?
她的家人,朋友,教友老師有因為堅信貞潔律法就不愛她,或覺得她是被咀嚼過的口香糖嗎?
http://naplesherald.com/2016/12/04/elizabeth-smart-leaves-lasting-impression-womens-foundation-collier-county/
在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她的宗教和家人如何幫助她渡過艱難的時期。
你把她當做例子會讓人誤以為她因為這個事件而成為一個開始擯棄貞潔律法並宣傳性自主的社會主義者,
她有名是因為她致力於推動預防兒童和青少年被綁架。
她也沒有因為被教導貞潔律法而成為不幸的人,因為後來她跟有一樣宗教信仰的人在聖殿結婚,並育有一女,
而是教友的人都知道要在聖殿結婚是需要男女雙方都承諾遵守貞潔律法的人才能進入聖殿結婚。
http://perspectivesonthenews.blogs.deseretnews.com/2013/05/07/did-elizabeth-smart-say-its-wrong-to-teach-abstinence/
所以我建議你將Elizabeth Smart的例子拿掉,因為你的舉例會使世人誤解她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