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 」
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字(加問號),在男同志的共通語言裡,常等同著試探慾望所求契不契合的詰問。從早期網際網路的聊天室,到當下智慧手機的應用程式,我們都知道這問題伴隨而來的答案,絕大多數不會是「伴侶」、「男友」 之類的 ; 在「嗨 」過之後,在簡介過身高體重年齡之後,這問題常會緊跟著浮現在螢幕上,引領至某時某地的片刻歡愉。當然在人們已普遍仰賴智慧型手機溝通的年代,這已簡化至極的問題在男同志圈無疑被丟得更頻繁、更直截了當。即使那些在手機應用程式的交友檔案裡標明「沒在找甚麼」的男同們,往往都已在下載應用程式、上傳照片、選取個人資料的瞬間,踏上了尋覓之途。
HBO今年一月甫在美國開播的全新男同志影集,便很乾脆地喚做 《Looking》 ,等同直接反映了男同們似乎總在「找」些甚麼的共同現狀,每一集的主題也都以「Looking… 」為名,比如說「找現約 (Looking for Now) 」、「找未割包皮 (Looking for Uncut) 」等。 但英文的 look 一詞,除了「尋找」、「看看」一義,也有「注視」、 「觀察」的意味,而這齣輕喜劇走向的影集,在另一個層次上也正重新檢視了當代都會男同志的真實生活層面。Facebook、Grindr、Instagram幾乎集集入題,而交友網站約吃飯、應用程式約砲的情節,則與生活裡偶遇、邂逅與搭訕的瑣事穿插著。然而在同志影集似乎得必備的床笫戲其外,《Looking》更寫實地碰觸了男同志現實中種種情感上的矛盾與煩擾 : 有的想定下來卻總在找尋更好的菜、有的面臨與伴侶同居後感情便直線陡落的考驗、有的有固定男友還不放棄任何偷吃機會,《Looking》藉由幾位平凡角色間的互動以及其生活的凝視, 微巧地翻閱著男同志們複雜的感情日誌。
《Looking》 的寫實筆調其來有自。它的監製兼首幾集的導演,便是曾執導近年來最佳同志電影之一《愛在週末邂逅時》(Weekend) 的Andrew Haigh (《Looking》甚至有一集完全聚焦在某兩個角色共度的一日,這個實在有夠《愛在週末邂逅時》吧)。如果你看過《愛在週末邂逅時》,你便可以想像《Looking》 對於同志生活本身的細微究探與透視,那些大量鋪陳在日常間的對話,還有揉和家居生活與同志地域如遊行、派對、酒吧、三溫暖的實景,加上近距離的特寫、大量的自然光,以及有如上了濾鏡的溫暖色調精細攝影,皆為《Looking》凝聚了不同於其他同志影集的清新自然氣息,甚至不時透著濃厚的電影感。近年來不避諱甚至主動觸及同志題材的HBO,還特別安排這檔影集在每週日晚,接在備受討論的《女孩我最大》(Girls) 後連著播映,無疑是要前後呼應這兩齣影集的都會文青氣質。講到文青,《Looking》裡的音樂也巧妙擇選了八零年代英倫酷兒文化代表人物暨前The Smiths主唱Morrissey、勇敢公開自己為HIV陽性的吟詠才子John Grant、酷兒舞曲界當代指標Hercules and Love Affairs以及許許多多各年代獨立名團的樂曲,更增添這部影集的知性質地。
不過《Looking》裡的角色設定方面倒不怎麼文青,除了個不太得志、還在摸索自己創作的藝術家,其他角色有的是電玩設計師、有的是餐廳服務生,他們大部份都還沒什麼錢、沒什麼大目標,年紀也都不輕了,有工作的可能都還得加班,也都還跟室友合租著房子。他們三兩好友會偶爾抽抽大麻,偶爾互虧偶爾分享八卦,偶爾去跳跳舞,過著沒什麼燦爛火花、有時滿腦子只想著勾搭人回家 (hook up) 的人生。《Looking》的主要人物有三位,他們都不是典型同志影集裡的那種奶油天菜,而是現實生活裡比較有可能遇到的白淨底迪、鬍鬚葛格或性格大叔 ; 長得不過份帥氣的他們,聚居哈維米爾克 (Harvey Milk) 曾在街頭高喊民主自由的同志聖地舊金山裡,在起伏的街道裡摸索著自我的定位,好像從未確定自己真正要的是甚麼。在第一季幾乎比較像是迷你影集篇幅的短短八集裡,Patrick、Dom與Austin三條主線織成了一幅舊金山乃至任何大都會裡當代男同生活的浮世繪,看似淡然輕盈,卻回韻十足。
《Looking》在今年一月開播之時,其不瘟不火的寫實風格其實並不太被看好,畢竟就有人酸說「哪個男同會想要收看其他男同的生活點滴,每個男同自己都有很精彩的故事啊」 ; 而《Looking》一開始的收視率的確也平平,HBO甚至不確定是否要推出下一季。但就如同Andrew Haigh自己的電影《愛在週末邂逅時》一樣,《Looking》是個越到後頭情感厚度越能觸及觀者的作品,到了第一季中段時其收視率已大幅成長,再加上Out Magazine、專業電影網站Indiewire等媒體的持續推薦,其好評於全球的同志圈火速傳開,到了三月初第一季播畢時,《Looking》已一躍成為近年最受矚目的同志影集之一,並已確定將開拍第二季。《Looking》之所以能迅速吸引大批觀者的共鳴,除了所謂的「劇情」幾乎全是根據編劇團隊們親身的生活經驗,讓許多男同觀眾都能衍生情感上的投射,而影集的其中幾位主角人物,在戲外也都是已出櫃的男同演員,包括飾演Patrick的Jonathan Groff 與飾演Dom的Murray Barlett,以及飾演Patrick上司、搶戲也搶眼到不行的Russell Tovey,都是業界少數已表態同志身分的演員們 ; 而近年來自製影集品質極高的HBO,也給予了《Looking》無論是情慾鏡頭或敘事風格上的徹底自由。這些都拉近了《Looking》與男同觀眾間的距離,讓本顯得有點小眾口味的《Looking》,以一種獨特的親暱,在短短幾週間集聚了相當程度的忠實粉絲群。
(出演《Looking》裡英國上司一角而一躍成為同志新偶像的Russel Tovey)
《Looking》最值得借鏡之處,是它不將同志生活簡化成享樂至上、五光十射的嘉年華,而是自構思籌製至編寫拍攝,都以貼近當代全球都會男同志生活型態為出發點,乃至進一步點出年齡、種族與階級在男同關係裡常不自覺建構起的藩籬。它不是那種電視台為了趕潮流或政治正確而納入同志角色的影集,其影集創始者Michael Lannon從自己的短片《Lorimer》延伸出故事主軸,廣邀其他獨立製片界的人才一同編導各集內容,成就了一檔影像美學精細、卻又不至於過度浪漫化的生活化影集。我們或許正像男主角之一的Patrick,上班時會偷上一下交友網站,約會時一緊張會喝過了頭失態,對人動了心卻或許只是覺得對方人很好,這些《Looking》所捕捉到的、在尋尋覓覓間的猶疑、焦慮與搖擺,總讓觀者在片尾曲響起時往往心頭也為之一顫。儘管現在還不清楚亞洲區的HBO是否也將播映《Looking》,亦即不確定台灣觀眾在電視上看不看得到,但這齣難得在主流頻道上現身的男同影集,無疑會是今年酷兒文化範疇裡最值得認識的新聲之一。
Looking for Uncut 是找 未割包皮 ?
已經改正:)多謝提醒
第二大段的第七行
不是床”第”,是床”笫(ㄗˇ)”喔
感謝各位抓錯~已訂正
Russell To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