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 逸鴻
2014年第二十一屆女性影展即將在10月17日至10月26日在台北光點華山舉辦。小弟這次有幸訪問到女性影展的策展人珮嘉,在進入專訪前,先簡單的介紹一下策展人:
羅珮嘉, 2007年(第十四屆)進入女性影展當字幕審稿專員、外賓接待,受當時策展人的影響,認知到原來複雜的影像理論可以透過影展包裝,成為一個活潑和吸引觀眾的展覽。隔年開始擔任女性影展的選片人。2009年至2010年在社區大學教電影,任理監事。2011年(第十八屆),為女性影展代理總監。2012至2014(第十九屆到第二十一屆),為女性影展策展人。
Q:請簡單的介紹一下女性影展的發展、概念和轉變?
羅珮嘉(以下簡稱為羅):
女性在女性影展一直是基礎,只是這幾年開始有多層次的變化。女影一開始關懷的是女性意識、女性主權和兩性平權。但是兩性平權,在這幾年開始轉變為多元主權的概念。現在兩性的疆界已經在變化,包括這幾年有許多跨性族群、變性族群、雙性戀等等,光是酷兒及其之下討論的議題,也是我們會去推廣的。
而影展本身,早期都是在小戲院和小咖啡廳,近期,則是開始朝向專業品質的影展。我們是售票性質,外加女性影展跟其他影展有些不一樣,經費一直不是很明朗,所以我們仰賴票房。相對的這也牽涉到我們每次的選片、規格和概念,就是不斷的升級,讓觀眾覺得女性影展是細心的,買票是值得的。
Q:這次的主題是「自由之癮,崩壞之慾」,請問概念是什麼?
羅:
今年設立「自由之癮,崩壞之慾」,是因為我想要更強調經驗和論述。其實上半年我還蠻受傷的,包括台灣不斷經歷的運動。從去年反多元成家大遊行就讓我相當震撼,讓我注意到原來有許多人對多元成家是有不同的聲音。然後包括了上半年的學運、台灣經歷的災難,像台北捷運和高雄氣爆,讓我更希望今年把這些時事結合在這次的單元裡面。再把這些單元找出一個核心思想,就發現其實大家都是在爭取某種程度上的自由,包括你成不成家的自由、女性爭取權利的自由和酷兒基礎人權的問題。其實像多元成家,會有許多歧視同志的人去反對,然而多元成家並不只有討論同志婚姻,還有所謂的單身歧視或探討一夫一妻的傳統家庭…等等。而這些,就是我們要討論的自由。
至於「崩壞之慾」,是想要打破既有的社會結構中不公平且不合理的侷限和框架。今年是二十一屆,所以我想要強調要做自己的概念。就是不管如何,你自己要喜歡自己形塑出來的自己。所以我想要使壞,不想當一個符合社會期待的好學生、好媽媽,想要把既有所謂的優良形象徹底崩壞。
Q:這次影展有哪些單元?單元分別的概念為何?
羅:
多元(不)成家、焦點影人:瑪塔‧梅塞洛斯、新自由主義下的狗屎人生、酷兒浮世繪、讓我們一起下流!、創傷診療室、放浪實驗‧新影像,一共七個單元。
然後這七個單元跟以往不一樣的是七個單元沒有重疊性。多元(不)成家,就是結合文化和社會運動;焦點影人本來就是影展該做的,談的是影史和女性主義的導演。新自由主義則是扣合上半年度的服貿,但討論的不是服貿,而是新自由主義下的一個狀態。酷兒浮世繪是性別平權;讓我們一起下流是在談一個壞情慾的學術論述,是根據一個酷兒學者,海瑟愛(Heather Love)提出所延伸出來的。創傷診療室是根據北捷、高雄發生的事情延伸出來的,主要是想談創傷症候群,但這個單元全部找的都是女性受創、女性生活所有面貌的故事。放浪實驗則是電影美學,以實驗片、動畫片等,開創出一個新的影像風格為主的單元。
Q:珮嘉是第三年當策展人,能說下相較於前兩年女性影展有什麼轉變?
羅:
我其實很幸運,前年接(策展人)的時候,有一個很重量級的焦點影人茱莉蝶兒(Julie Delpy),所以那年票房還不錯。然後那年我還處於一個理想的狀態,覺得要以影像為參考價值。去年的票房更好,其實是在於前輩們的支持、提攜和指點。雖然前兩年票房很好,但我也有一直反省,覺得議題不夠強烈。所以在今年,我花了許多時間讀書,比方自己先去理解什麼叫新自由主義,希望讓人覺得是單元架構的理論是紮實的。同時,我也試著讓更多大片可以在女性影展放映。
Q:我注意到往年獨立出來的國片的單元好像不見了?
羅:
我們今年有開始辦台灣競賽獎。其實下半年度影展很多,每個影展都有台灣的競賽獎,但這樣其實會犧牲國片的內涵。所以除了競賽,我們也有台灣影片的宣傳,同時也把台灣影片打散到各個合適的單元中,讓大家在映後座談時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每一部片子的議題內涵。所以不像以往是把國片獨立出一個單元。不過我們自己還在嘗試評估中,看看這樣能不能拉抬國片的票房。
Q:其實我注意到這次海報的主視覺,自己還蠻喜歡的,可以介紹一下設計這份海報的概念嗎?

羅:
太好了!我很開心你注意到這次的海報。其實每年的主視覺都各有特色,但今年我想要的一個主視覺是可以把七個單元都呈現來出來。如果想要七個單元都在主題海報呈現,我覺得就要找了一個手繪的插畫家,才能達成預期。
找的過程其實有很多問題,因為一個插畫家本身有沒有性別意識就差很多。我找的這位插畫家比較能溝通,也能理解要如何把抽象但又具體的元素呈現在海報中。我跟他說我要七個單元都在海報中,而且海報的女性不要太娘、太女生。你看這邊還有一個,這個就是焦點影人瑪塔(見上圖海報女性身體左邊的綠色山上有焦點影人符號的人頭)。然後女人的頭髮(見海報正中間的女性),原先的設計並不是長髮,但長髮連著道路,表示著女人的頭髮並不只是漂亮,是有思想智慧的延伸。然後下面崎嶇的道路(見頭髮延伸至右邊的崎嶇道路),就是狗屎人生,旁邊的玫瑰是美化的狗屎。創傷症候群就是天打雷劈(見圖正中間女性左上的藍底黃閃電),然後其實是最明顯的多元成家(海報的左邊),我很喜歡這個。然後旁邊手持膠捲的就是影像(海報女性的右邊)。
整個主體,我要表達的就是女性是有思想的。女性長期一直被期待要成家生子,然而女性是有思想的,肚子不只拿來生孩子。我們的思想是指種子的培育,希望更多觀眾能夠認識女性意識、性別意識或我們談的任何的事情。我不把女性和弱勢扣在一起,因為我覺得女性已經不是弱勢了,我們有思想的女性要幫助很多沒有機會看影展的弱勢,幫助他們去培育思想,進而形塑成一棵大樹。
Q:今年有四個單元是Queerology長期關注的議題,分別是「新自由主義下的狗屎人生」、「多元(不)成家」、「酷兒浮世繪」和「讓我們一起下流」,能更深入的介紹一下單元嗎?推薦那些值得一看的片子?
羅:
其實新自由主義的翻譯有兩個,一個是Newliberalism和Neoliberalism。New其實比較是指新的模樣,Neo則是談比較政治、經濟自由貿易下的結果。而我們要討論的是Neoliberalism。女影沒有要談太多的政治,但要人了解自由經濟體交流,包含勞工的流動、外籍新郎等等的影響面向。
各國其實都有服貿,只是台灣是跟中國,狀況又比較複雜。這個單元就是要讓觀眾了解自由貿易之下會有許多不同的影響;好比:外籍勞工的流動。像是《虛擬尤物.com》,就是在談網路事業體。網路就是新自由主義下的新興產業,現在年輕人想創業,在沒辦法有太多金額預算下,就會選擇網路創業。只是這部片子結合了色情產業。

我很喜歡這部片子,在於女影往年都比較不喜歡女性物化這件事。但這次我想要顛覆大家對於「性感尤物」的看法,或許很多人看到她們就是覺得無腦,但實際上她們會去做這行,是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一面。另外一部,是《小金最高指導原則》,在談自由經濟下被忽視的電影工業,當電影工業與共產的電影工業發生火花時,就會充滿許多令人玩味的笑點。還有《瘟疫》,雖然步調比前面提到的兩部沉重,但裡面談到了階層、年齡、東西方和外籍勞工的碰撞,裡面人人都苦,人人都有故事可以被討論。
再來多元(不)成家,我們支持多元成家,而且同志婚姻我們視為基本人權。不從法律面討論,在於我們想討論為何既有的家庭結構會崩壞;通常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當我們不想成家時,社會就強迫他們成家。而當我們想成家時,卻又不准我們成家。這裡面包含了同志被歧視、單身被歧視、離婚被歧視甚至伴侶者(指無性戀需要一個伴侶或進行遺產分配時被剝奪權力)等被歧視的很多面相可注意。
論述的部份我們放在多元成家的論壇請伴侶盟來討論。影展的部分就是透過影片,讓大家理解家不一定只有一個形式,去軟性鬆動和啟蒙觀眾。《我的嬉皮老媽》,是用不是很嚴肅且生活化的方式去談論一個議題,是部讓人看了就會讓人感動流淚的片子。《拼湊青春》,飾演《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Adele的女主角演的,是在描述女主角在觀察她四周的同儕,還有她介於青春期的懵懂期;不過主要聚焦在她家裡的衝突還有她一個離家多時又回家的姐姐,是部小品。

酷兒浮世繪是今年很屄(很屌的同義詞)的主題!像「A級娛樂」,就是完全重口味的女女色情片。另外還有一部私心推薦,是《名拉直擊實錄》,去年有一部片子叫《吳爾芙的陰道獨白》,這部片的導演去拍攝在電影界的名拉,不管是編劇、導演或演員工作的過程,但重點不是在名拉工作實錄,是在於拍攝的名拉年紀有落差,而且還有不同種族的拉子或跨性別。片中有許多世代衝突,還有他們討論拍片,同時也在討論拍片是要聚焦在女同志還是酷兒?片中很多人會覺得性別的界線越來越寬,很多跨性、變性等很多人都願意出來談論自己的性向認同,在爭論到底要不要分類。片中討論到許多性別的新名詞,比如「新酷兒拉子」、「後拉子時代」…等等。
今年酷兒浮世繪要表達的訴求和主題,其實相當明確,裡面的片子談到認同或是在歧視的困境下求生。比如《走唱人生》和《他們的少女夢》,都涉及到跨性的故事。其中《走唱人生》,也談論了鳳夫人所組成的跨性別者,在越南所遭遇到的有色眼光。《乖兒子的秘密》,藉由一個變性人的故事,告訴了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地方有是重男輕女的。當一個人願意放下他既有的優勢或是有利的身分去屈就於明顯在普世價值觀中更為低下的身分時,面對父母,辛苦度其實是多於其他人的。
《讓我們一起下流》,《恐慌年代》是我相當喜歡的一部片子。法國《電影筆記》推薦當然就具有一定的指標性。我在選片指南有強調我們今年的劇情片,跟真實影像有相當的關係,包括開閉幕片和《恐慌年代》等等。

Q:遊走在劇情和紀錄片之間?
羅:
對,而且是更高竿的!紀錄片是在真實的時間點做一些剪輯,而劇情片就真實和時間點是不一樣的,是可以去製造和重覆拍攝的。兩者碰撞在一起,功力是相當厚實的。以《恐慌年代》來說,劇中呈現家庭混亂而不知所措的心境,是劇情片,這個在拍攝時不到位可以再拍。但他們拍法國大選是實鏡拍攝,那是真實發生的,畫面只能掌握到一次。這在拍攝前,要對場景、畫面是要有相當了解,才得以呈現得很好。
《一不小心愛上你》,是類酷兒影像的小品。男生是同志;女生很中性,是個支持彩虹文化的直同志。兩個本來是很要好的朋友,常常會分享彼此的感情狀況,結果沒想到女生有天卻喜歡上這個男生。讓我們一起下流處理的是壞情感,而愛不對人本身就是一種壞情感。女的喜歡上男同志朋友,而男生也因為彼此是要好的朋友,為此感到糾結;適合年輕人觀賞。
短片的部分,都很值得一看,其中《壞情感A to Z》同時也被放在酷兒浮世繪。這部短片講述了在酷兒情感裡面,我們很容易去忽略的壞情感的形容詞或是對於恐同症狀的形容詞。片中用字母排序,每個字母對應到了一個壞情感的單字,並加以解釋。這是一個在討論恐同的短片,所以都會跟恐同的負面詞彙有關。當然,也包含了酷兒本身的情感。然而片中提及的內容不只酷兒會遇到,異性戀也會遇到,而影片討論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個壞情感,所以被放在兩個單元。

Q:今年的的焦點影人是來自東歐的導演,可介紹一下這位影人在女性影像史上的重要性為何?
羅:
一句話,就是東歐電影(指匈牙利、捷克和波蘭)史中匈牙利的第一個女導演。這個代表性第一,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有什麼了不起;但在東歐,尤其是30、40年代,女性能受教育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她(瑪塔‧梅塞洛斯),除了可以接受教育,還能從事藝術行業,其作品討論的議題對當時也是禁忌的。包含了政治禁忌、70年代開始拍攝有關外遇、墮胎等等爭議性的內容。這讓她的層次已經跨越了女性求生存、求職業發展、求藝術面、求批判這三四個境界了,而且都是第一,所以我個人認為她已經是超越了整個東歐電影史的發展。
此外她是第一個在柏林影展得獎的女導演,那次是她第一次參展。同時,她也是第一個跨國合作的女導演,比如法國就找她拍了《女繼承者》。她的作品量很多,而且現在已經83歲了,還是有在創作。在特刊,會把她所有的作品都列出來。而影展上,則是挑選了五部片子。她其實拍了很多類型的片子,但皆有一個核心宗旨,就是敢衝撞,敢去拍攝別人不敢拍的片子

Q:女性影像其實是有別一般大家認知中的影展,因為影展核心是有相當的性別概念。根據珮嘉的觀察,台灣或國外的觀眾對於這樣的影展的接受度為何?或是還有些偏見,可以在此澄清和解釋一下?而珮嘉自己又是如何看待女性影展的?是否會對於台灣的觀眾有些不一樣的影響?
羅:
我去了很多國家的女性影展,同時我們也有成立亞洲女性影展聯盟。我很驚訝,那些辦了一段時日的女性影展,像法國、英國等一些歐美國家,是毫不在意票房的。她們覺得這是提供女性主義者,一個可以交流溝通的平台。
Q:這跟台灣辦展,會相差很多嗎?
羅:
我覺得是有差的。這幾年影展我強調票房,除了現實考量,還有就是我覺得如果只是一個溝通的平台,有點像扮家家酒。我想要推廣性別平權,所以除了在台北辦展,我們這幾年也一直在各縣市巡迴。
我看過韓國和印度的影女性影展,老實說,我覺得她們還蠻厲害的。可是韓國比較商業,把女性影展當成活動,外加社會氛圍整體還是「大男人小女人」,所以推廣的觀眾群跟台灣不太一樣,也沒有什麼映後座談。但是我們行銷手法是仿效韓國的。
我覺得相較於國外的觀眾,扣除中間我曾經離開過,但從07、08年我參與的時候,我發現台灣的觀眾對於接受女性影展或性別議題,是成長的,而且成長的相當快速。好比酷兒,之前很多人不懂,但現在慢慢的有很多人懂什麼叫酷兒,不管她/他接不接受。還有拉子,早期除了自己是女同志的人知道以外,其實還有很多人不知道為何會有這樣稱呼女同志的用法。然而在近年,這些用詞和概念的普及性開始提高。
Q:其實在開始接觸女性影展後,我一直覺得女性影展是走在前面的。像酷兒的主題,也是女影有了之後,其他影展才開始紛紛效法,甚至也像女影一樣,開設一個性別主題。
羅:
女影比較敢衝撞體制。女性影展在08年,當時的策展人林書怡就很強調酷兒的單元。書怡覺得酷兒是性別意識中很重要的一環。
Q:其實我有去選片指南,有導演說台灣酷兒影像的片子反而比較少。可否針對一下所知並講述一下當前國外或國內酷兒影像拍攝的狀況或遭遇的困難?
羅:
前幾年(指周美玲以《刺青》獲得柏林影展金泰迪熊獎)酷兒影像感覺很多很強烈,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因為她是周美玲。老實說台灣的女導演拍酷兒影片,尤其又是拍女同志影片的,有知名度的也只有周美玲。
在台灣一個女導演,從第一部片拍完到拍第二部片,平均要七年。或許周美玲好一點,平均只要三年。但代表可能其他女導演,可能要超過七年才能有下一部作品。當然,這可能因為台灣女導演可能中間就成家生子了,二度就業的機會減少了或女性當導演的資源不多。所以我覺得酷兒影像變少,有主觀意識在裡面,因為台灣的酷兒影像本來就少。比如去年大概兩部,前年大概兩部,但今年變成一部,整體比例的差異其實是還好,因為相關的影片本來就沒有很多。主因還是在於前幾年剛好有周美玲的作品,所以感覺酷兒影像是豐富的。
如果以常態性來看,大部份補助單位來看,對於同志影像和同志議題多少還是有些保守和侷限。
Q:除了女性影展,女性影像學會還有舉辦那些跟性別、影像相關的活動會舉辦?
羅:
女性影像學會除了女影,還有相當多的活動。前年影展結束的時候,我接收到一些批評,覺得女影很像只是在辦活動。前年影展其實有很多部片都值得推廣,像《女書回生》是我很推薦的片子。而每次女影放映了那麼多片子,其實是沒有更多管道去讓人看到女影到底做了什麼。所以我有在想,要怎麼讓更多人知道女影在推廣什麼。Festival基本上不是讀影會,而是活動盛事。既然避免不了概念推廣的話,那我在一些特定的日子,去辦一些小議題性的影展。像今年有辦性侵害防治影展,去年五月就因應母親節辦展,叫「無所不在的愛」,去討論母親的定義,舉例來說隔代教養的爺爺奶奶、孤兒院的那些照顧人、單親父親其實都可以是母親,因為這些人其實是在做所謂(社會期待)母親應該要做的事情。而今年三八婦女節的時候,我們把台灣女性多重角色相關的片子,辦一個相關的讀影會。女影讀影會是定期舉辦,而且強調性別。
我個人,會想關注性侵害防治,因為我無法認同女性身體被傷害這件事情,而且這次影展,也有跟性侵害相關議題的片子,所以下次會想談跟性侵害防治有關法律層面的問題。明年要談弱勢,我會想處理這塊。然後,我們也有教人拍片,叫「讓我們用影像改變世界:紀錄片培訓研習營」。
有這些活動真的還蠻樂見的,因為像教人拍片,回歸最原始的初衷熱誠,就是會希望有更多女性來當女導演。
時間:2014 10/17 – 2014 10/26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
相關售票資訊,可查詢以下連結:
http://goo.gl/pZ1mR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