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很短的電影, 片長19分鐘, 但是看完之後, 同行的朋友有一半都哭了。
(考慮了一下要不要學流量網站寫—— 看完之後, 十億人都流淚了。或是——這部片讓所有男人沈默, 聰明的女人一定要懂!——寫這種句子讓人欲罷不能啊, 大家在家會不會忍不住一直造句XD)(嚴重離題)

我們都是來自臺灣的女同志。
出生在臺灣, 成長在臺灣, 大部分是大學畢業以後因為各自的規劃到美國生活, 多半家人仍留在臺灣。 我們一年或數年回家一次, 探望親人和超時上班的朋友們, 一起吃麻辣鍋罵政府財團或是婆婆跟老公(咦), 即使已經不習慣臺灣的潮濕悶熱, 記憶裡的家鄉, 一直都是同一個地方。
在異鄉讀書很累人, 看著一路唸書上來的朋友, 跟大家出去玩一天沒看paper就充滿罪惡感(上班族表示不解), 用非母語的語言努力地寫作和閱讀和學術對話, 離家這麼遠, 他們懷抱著什麼夢想支撐自己呢?
工作也好累人, 從畢業開始就煩惱簽證跟身分, 為了換一紙進入美國工作市場的門票, 在工作上遇到不合理的對待也只能暫時忍耐, 面對不熟悉的語言, 不熟悉的文化, 受了氣不敢打電話回家, 畢竟爸媽年紀大了, 怎麼忍心再讓遙遠的親人擔心?
適婚年齡的朋友間, 家裡有逼婚壓力不是新聞, 多的是因為家裡觀念保守而不敢出櫃的人(就這點來說, 我們這群離臺灣遠遠的人又比住在臺灣的同志們少了一點壓力), 即使跟女友交往n 年, 即使是風裡來浪裡去帥得不得了的女兒郎, 回家的時候也得掛著胸罩去跟姑姑奶奶叔叔伯伯們應酬, 臺灣文化裡深深的“人情”, 有時候也是好沈重的壓力啊。
“When Mom Visits” 就是一個跟我們有相似背景的導演拍出來的電影。一樣懷抱著夢想的, 在臺灣土生土長的, 還年輕但也不那麼年輕了的, 家裡環境雖然能支持出國唸書但是畢業後在美國生滅都要靠自己了的, 交女友多少年卻最近才跟家裡出櫃的….. 這樣的一個導演, 用她的心和她的眼睛, 她的歲月和她的整個人生, 拍出的一部短短的電影。
故事主角是一名在美國工作的臺灣女孩, 跟美國出生的女友交往五年, 有一天滾床的時候突然門鈴大響, 打開門一看…..歪腰….. 是媽媽!媽媽帶著一堆太陽餅從臺灣飛到美國來找女兒了!(媽可以不要這麼random嗎, 但是你也知道, 媽媽就是永遠很random。)
女友無法理解/接受為什麼主角沒跟家裡出櫃(文化差異啊寶貝), 媽媽神秘兮兮好像又要安排主角跟朋友的兒子相親…….(因為是短片, 再寫下去就爆光雷了, 就此打住, 請看預告片吧)
去年底, 我媽和女友的媽媽相繼來訪。我媽看過我歷任女友, 彼此知情但從不點破; 女友則是十幾年前跟全家出櫃後, 大家一起不提此事, 導致他以為家人都忘記他是同性戀而去年再次出櫃, 然後被全家人說這不是十幾年前就說過了嗎XDDD(有沒有竟然以為家人會忘記你是同性戀的八卦?)
在我媽來玩的期間, 女友非常盡責地負擔起多一倍的照顧責任, (公主的媽媽雖然老了一點但也是需要陪伴照顧的公主)-出遊開車, 提行李, 提購物袋, 安排行程… 常常我媽許願, 女兒還在發呆, 勤快的女友就已經完成媽媽的願望(是不是好棒棒), 雖然最終誰也沒說破我和女友的關係, 但媽媽走的時候說很感謝他照顧自己頑劣又懶惰的女兒, 一副很滿意女友的樣子。
女友的媽媽剛來我就回臺灣了, 沒有什麼機會多相處, 而且女友媽非常獨立可以一個人到處跑, 常常玩到比我們晚回家, 但在短短的相處時間裡, 可以感覺到出櫃這件事情對彼此關係的影響力, 比方我和女友可以在媽媽面前親密牽手, 不用找理由告訴媽媽為什麼我們兩個同房, 還可以大方撒嬌… (結果女友媽媽說: Sero個性嬌滴滴的齁。XD 女友回:嘿啊我就喜歡照顧人她就喜歡被照顧啊。媽媽:那這樣有合喔!)(羞)
我們即使離開家很多年, 在美國放浪形骸(喂), 但在臺灣文化裡生長出的模樣, 還是跟家人有一層緊密而不善表達的牽連—— 我們知道彼此的愛, 但我們不好意思對對方說。
When Mom Visits 巧妙地拍出這樣細緻的互動, 用影像言說盡在不言中的母女愛, 看完之後, 朋友群裡都是吸鼻子的聲音, 導演上台致詞時也哭得無法說話—— 我們想家, 也想媽媽了。
也許下次媽媽再來, 我們可以一起看這部電影?(另一種出櫃方式?)(喊話:導演請快發行DVD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