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串流音樂的時代來臨,不僅是所謂的實體發行銷量受到衝擊,世人賞樂的習慣也隨之轉移。幾乎所有的歌曲、專輯都變得唾手可得,播放任何音樂只消幾次點擊即可。那個捧著卡帶或CD附贈歌本專注聆聽的時代儼然遠去,更多時刻我們在行動間、指滑間於不同的曲子來去穿梭,任由同時也忙著處理其他事的感知來接收音樂,而歌詞所傳達的訊息,便常因此跌落到意識之外。
當然這並非必然的定律,我們都清楚聽到了愛黛兒在打電話,而滅火器又在哪個國家瞥見島嶼天光。而儘管在流行音樂範疇裡,多數的詞作本來就沒被賦予多大意涵,我們還是曾在千百首歌曲裡聽過千百回故事。無論是言之有物或泛泛空談,探究歌詞仍是議論當代文化極其有趣的方式之一。筆者在此便將剖析三首發行於去年的歌曲詞作,來探其如何反映當前音樂圈現象乃至社會議題。
ㄧ 、沒完沒了的厭女情結
早在The Weeknd (中文譯名「威肯」) 仍屬於部落客間密傳的新世代R&B奇葩時,他那從不打馬賽克的性愛詞篇,便是他音樂創作的印記之一 ; 也因此他去年受邀為電影《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 譜寫演唱插曲《Earned It》這事,似也顯得順理成章。《Earned It 》為The Weeknd廣開了知名度,甚至讓他入圍了今年奧斯卡獎的最佳原創歌曲。
這也讓本來曲風與作風皆低迴的他,突圍進入流行樂壇新希望之林,更讓他屢屢被冠予「未來的Michael Jackson」封號。今年初公佈的葛萊美獎提名,The Weeknd就囊括了七項,包括年度最佳專輯《Beauty Behind the Madness》。而這張專輯裡收錄的一曲《The Hills》,更在全美告示牌 (Billboard) 單曲榜雄據冠軍六週之久。
這首去年紅翻全美的《The Hills》其實是首很典型的The Weeknd歌曲 : 低頻厚實貝斯與南方嘻哈節拍,及濾波處理的人聲,鑄造出冷硬闇黑的空間。但當歌詞裡那位壞男孩唱到 「I just fucked two bitches (be)fore I saw you」 時,突然間我們意識到 : 這傢伙不僅有點自毀傾向,還有嚴重的厭女症徵。
是的,bitch這個字眼在嘻哈音樂乃至當今流行樂歌詞裡屢見不鮮,好似已不是甚麼太過嚴重的歧義禁語。但《The Hills》裡上述這行歌詞,連同下一句「 And you gon’ have to do it at my tempo」,竟透著一種男性企圖支配與控制女性的強烈慾望 。
那可以解讀為「我不只X了一個婊子,我還X了兩個,接著你也要照著我節奏來」的沙文自白,已經不是單純的性挑逗,除了用語有侮蔑女性之嫌,意境上更幾乎帶有種暴力傾向。這也許不是The Weeknd的詞作裡頭一回出現厭女情結,好比他在《Beauty Behind the Madness》專輯收錄的另一首單曲 《Often》裡,也唱著 「Baby I can make that pussy rain, often. Make that pussy poppin’, do it how I want it」 這般露骨之餘、更讓人聯想到強制性交的表述 ; 但當《The Hills》在全球電台強力放送了數個月、在spotify裡被播放了三億多回、在youtube裡破了五億次點閱率,他那將女性貶抑到只剩「女色」的詞作,也跟著在全世界被無意識地覆誦甚至唱合。
The Weeknd將R&B與流行樂帶往詭奇的成人感官世界,他在詞作裡或許也只是做做角色扮演,但他部份帶有極端性別歧視色彩的歌詞,仔細聽來仍叫人心驚 – 即便我們不是衛道人士。The Weeknd反傳統情歌、與對過往流行樂迴避性愛、毒品與酒精題材的顛覆,都是其音樂迥異有趣之處,他甚至可能是有意識地透過他那可以好好唱芭樂歌的純真嗓音,來演繹投射父權主義的厭女心態,藉以製造對比。
然而當他將女性形象簡化到僅剩下 bitch、pussy這些字眼,那就不怎麼有趣了,反而像是把嘻哈音樂裡徹底物化女性的惡習「沿襲」到自己橫跨R&B與流行樂的創作裡 – 就像是嚷嚷著說要競選美國總統的Kanye West,曾在上張專輯 《Yeezus》 的 《I’m In It》一曲自認幽默地說唱著 「Eatin’ Asian pussy, all I need was sweet and sour sauce」,可笑且荒謬地把性別和種族歧視一網打盡。《The Hills》一曲的商業成功似是反映了大眾對厭女語調與情結的不甚敏感,但都來到2016年了,我們還需容忍多少貶低女性價值的歌詞呢?
二 、語帶玄機的人稱代詞
還好在當代R&B音樂領域中,也共存著The Internet這樣的聲音。The Internet (google時請加上band或music這個搜尋字,不然有點難找) 來自洛杉磯,一行六人的他們以樂團姿態,紮實詮釋了氣蘊深沈的新靈魂樂,樂章間總有讓人驚喜的轉折。他們的音樂軸心是主唱Syd tha Kid那慵懶如經典女伶Sade及Aaliyah的輕吟,而年僅二十三歲的她,更肩挑團中的製作與撰詞大任。但根據以上敘述,回頭來看The Internet的專輯封面或宣傳照片,我們可能一時間找不到Syd在哪 – 原來那位龐克頭的小個子,一開口就是The Internet音樂裡那靈秀迷人的女聲。
Syd不但在外表上跨越了性別疆界,更在曲子間以自然不扭捏的字句歌頌她的性向。在去年The Internet的第三張大碟《Ego Death》中,長達七分鐘的《Girl》一曲是整張專輯的中心點。Syd在歌曲中段,以她嬌柔的聲線唱著「Would you let me call you my girl, my girlfriend, my girlfriend?」,讓《Girl》霎時間成為了一首極端少見的、由女生唱給女生的情歌。
事實上2015年是樂壇相當LGBTQ-friendly的一年,Sam Smith的葛萊美年度最佳唱片《Stay with Me》是獻給與他一夜情的男生,而紅透英國與歐洲的七彩繽紛靈魂電子樂團Years and Years,其主唱Olly Alexander也在多次專訪中,表明自己歌詞裡情話的對象是男性。
但這兩者在歌詞對性向的表述上,多少都還來得隱晦,相較下The Internet的Syd在字裡行間,皆毫不避諱地點出自己所愛的是個「她」;《Girl》一曲末段的歌詞甚至寫道「We don’t fight, we just fuck, I’m in like, she’s in love」。Syd tha Kid無意讓自己的同志身份邊緣化,透過樂團The Internet與其靈魂樂律動,她示範了如何以最簡單最私密的小情歌,點觸向來難言的性向議題,甚至同性間的性愛歡愉。
當視覺文化從大螢幕到小螢幕,都越益公開地闡述同性情愛,在聽覺文化裡,我們也該更常有 she 直接寫給 her 或he直接寫給 him的歌曲。畢竟LGBTQ族群,總不能老靠流行樂壇天后唱著不是自己寫的歌詞來發聲來勵志 ; 一首女生寫給女生或男孩寫給男孩的歌,無疑更能傳遞我們的驕傲。
三、 返躬內省的抗議歌曲
在巴黎氣候協定簽訂通過的去年底,歐美迎接了史上最暖和的耶誕,台灣則度過了史上最溫熱的冬至 ; 與此同時,北極氣溫來到了攝氏正兩度 – 超出往年平均溫度達五十度。其後一個多月,寒冬才突而在全球各地造訪,台北甚至謠傳即將飄雪。從前我們在沒話題可聊時才聊天氣,但在劇烈氣候變化將威脅全球生態與人類生活更甚以往之際, 氣候將成為我們最該關注的話題之一 ; 即使台灣甫落幕的總統大選政見提論中,氣候變遷的議題幾乎未被談及,卻不代表我們身為島國居民,也要跟著忽視若海平面上升西半部將面臨淹沒的危機。
去年美國的科學期刊 (Science) 中,有澳洲學者進一步指出,溫室氣體排放若以目前的速度持續,本世紀末全球的平均溫度將會上升攝氏4度,而這將造成世界上有六分之一的物種面臨絕跡 ; 即使未來全球氣溫上升的趨勢,在巴黎氣候協定的節能減碳政策下,成功控制在預設的最多攝氏1.5度,仍將有百分之20的生物面臨絕種。
上述這項研究結果,引起了音樂人ANOHNI的焦慮。原名為Antony Hegarty的她,生理性別為男性,其與樂團Antony and the Johnsons共同發表的作品,張張憂悒動聽。近年表態跨性別身份的她,作品更納入酷兒理論與女性主義思維,以及對環境的多方關懷。去年她決定將自己的稱號從Antony改為ANOHNI,並在年底發表了闊別多時的單曲 《4 Degrees》。
這首曲子才揭序兩秒,她便迫不及待地唱起「It’s only 4 degrees, it’s only 4 degrees」,其後那戰鼓般的節奏與合成器鋪陳的交響樂,猶如華格納歌劇般磅礡起伏。向來溫文的ANHONI,聽似要正面地呼籲世人正視氣溫上升四度衍生的問題,但她卻開始隨歌曲懾人的氣勢唱起 「I wanna see this world, I wanna see it boiled. I wanna hear the dogs crying for water, I wanna see the fish go belly up in the sea…and all those lemurs, and all those tiny creatures, I wanna see them burn…I wanna see animals die in the trees 」(我想要看到這世界沸騰,我想要看到狗兒們嗚咽求水,我想要看到魚兒們翻肚葬海,還有狐猴這類的小動物,我想看到它們全都燒毀,我想要看動物們慘死在樹梢上)。原來ANOHNI這回不是造築方舟的諾亞,而是意欲懲罰的天神。
《4 Degrees》歌詞所塑造的殘酷末日意象,讓它成為了近來最深沈有力的抗議歌曲之一。ANOHNI向愚昧的世人抗議,向巴黎氣候高峰會間的政治角力抗議,但那抗議不是直接的口號吶喊,而是一席自承罪愆的反話 : 如果我們再不落實減碳,如果我們繼續忽略溫室效應,如果我們只是告訴自己「也只不過四度罷了」,那我們就等同是滅絕環境與眾生的劊子手。與其樂觀相信人類的自覺、相信強國龍頭對於環境保護的協議,她不如悲觀揭露末日將臨的危機。《4 Degrees》是ANOHNI痛楚的自省,不再藏身於浪漫主義裡幻想美好,她揚棄了以往詩意的歌詞,極端地表達對自己眼看氣候急遽變化卻無能為力的挫折 。
去年巴黎氣候高峰會前,樂界知名人物包括Björk、Radiohead主唱Thom Yorke、Blur主唱Damon Albarn、甫辭世的David Bowie以及其他三百餘位藝文界人士,曾以聯署信向聯合國與世界領袖請願,盼其能針對氣候變遷簽訂出「具企圖心與啓發性的國際協定」。但即使最後協議敲定,此份巴黎氣候協定在要求各國自訂減排溫室氣體目標這點,竟不具約束力,因而那些對減排溫室氣體的承諾,也必定需要人民的監督。
然而,人民看不見冰山加速消融,看不見陸地逐漸淹沒、看不見能源的浪費累計到下一代的後果 ; ANOHNI以簡短幾行詞作,替我們具象化那氣溫的攀升與生物的滅種,警世之餘更提醒了我們 : 如果不從生活型態的改變,來遏止氣候變遷對後世的威脅,那我們都得為每一類生物的絕種、每一寸海平面的上升感到自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