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標題太長嗎?你覺得我喝醉了?不,喝醉酒的是國民黨立委黃昭順,國民黨桃園市議員呂淑真,還有民進黨總統蔡英文就職典禮上表演的紙風車劇團:
- 2015年11月27日,呂淑真在質詢桃園市文化局的時候問了「鍾肇政這誰啊?還在嗎?為什麼要替他辦活動?」在官員解釋了鍾肇政是桃園有名的作家後,呂淑真接著說「吳伯雄也很有名啊!怎麼都沒有辦他的?」
- 2016年5月23日,國民黨立委黃昭順質詢客委會主委李永得,有關執政黨的推動客家觀光的浪漫台三線時,說道:「浪漫台三線,你要讓我知道是哪三條線?」隨後又追問,「就職節目,就是『客家林生』是不是?」,李永得回說:「林生祥」(客家歌手),黃昭順說:「客家『林生祥(鈴聲響?)』,那個歌其實是滿出名的。」 黃昭順還問,「整個就職典禮節目裡面也只有『客家鈴聲』這個歌,也沒有其他歌,為什麼你會滿意呢?」
- 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總統就職典禮上,紙風車劇團演出「臺灣之光」,旁白說出「當然,除了漢人文化,台灣還有勤儉樸實的客家文化。」(對於這場就職典禮上對於原住民的不尊重再此不加贅述,很多人已經說得很好,請看文末附註)

客家到底離我們多遠呢?為什麼官員可以覺得不存在的東西滿出名的,然後滿出名的東西不存在呢?又是什麼樣的國家社會,可以讓有些人永遠被歷史遺忘,有些人永遠都在遺忘歷史呢?
臺灣不大,只要你願意,什麼文化什麼族群什麼歷史都不遠的。但就怕你根本不屑,你不屑去知道你生活的那塊土地上,有一條路叫做台三線,有一個人叫做鍾肇政,有一個人叫做林生祥,有一群人並不是除了勤儉樸實就一無是處,有一群人不是只會唱歌跳舞樂天知命活該被搶;你不屑去知道,這土地,這人,這文學,這歌,到底在唱什麼?然後,仗勢的你,顯露無知了、睜眼說瞎話了也不覺得羞恥,也不需要去改進。
我很努力告訴自己不要討厭能夠說出「那個歌其實是滿出名的」、「這誰啊?還在嗎?」、「當然,除了漢人文化」的你,因為我不想跟你們一樣,我不想對於我不喜歡的、不熟悉的,毫無反省地就畫上邊界拉開距離,然後失焦地去描繪、再失焦地去討厭。

蔡英文說,我們要記得先來後到的順序,這順序大概會是這樣:這塊土地有很久很久以前從更遠的地方來的一直住著的人,有後來陸陸續續搬過來的人,有來了搶了又走了的人,有來了搶了就不走的人,有為了工作來的,也有為了成家來的,有的為了逃難,有的為了夢想。不管你在這先後順序的那個階段來到了台灣,為了什麼來到台灣,既然你留下來了,我們都在這裡了,就不要把自己困死在自己畫的小圈圈裡了吧。
對於就職典禮上紙風車劇團的表演,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我覺得害怕:
- 劉培能教授:紙風車多年來雖在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演出無數場,但不表示能把平時在鄉鎮演的,直接搬上國家慶典舞台,政治舞台講的就是政治話。
- 政大台文所研究生蔡昆儒:今年就職典禮的演出是由「紙風車劇團」負責,這場戲據說已經在全台各地演出了兩年多,甚至在去年民進黨黨慶都上演過,為何搬上就職典禮卻不恰當呢?首先,受眾的不同就是最大的問題。紙風車劇團主要是兒童劇團,這種劇碼演給小孩子看情有可原。今天關注這場典禮的,難道可以用相同程度的內容表現嗎?
不,不是因為是給小孩子看的所以亂演都沒有關係。正是因為是要給小孩子看的,才更應該謹慎謙卑,更應該努力讓小孩可以不要變成不知道台三線、不知道鍾肇政、不知道林生祥,不知道達悟族的大人。
不,不是因為不是在鄉里演出所以隨便說什麼都可以,有人評分的時候再好好表現就好。進步與平等不是一種表演,而是一種價值。我甚至慶幸紙風車在就職典禮上表演和價值一致,我們才有機會知道,這演遍了臺灣鄉鎮的劇目,說的是什麼,我們才有機會反省。我們不需要「督學要來了我們趕快把參考書收起來」、「檢驗官要來了我們趕快把違法的東西藏起來」的就職典禮表演。

前陣子正好有朋友問到「政治正確」是什麼意思,我認為,政治正確就是當代最進步最接近平等尊重的思想。接著又說到為什麼這個詞現在反而有了負面意思?我認為是因為說著政治正確的話語,不代表思想跟得上,跟不上的時候就造成了口是心非的表面和平。那也是為什麼美國總統大選裡面,絕不口是心非、有什麼shit說什麼shit的川普(川普也有三條線),會這麼受到美國人歡迎,因為終於有思想跟不上政治正確的人,嘴巴也不屑跟上來,這樣一來所以認同川普思想的人,都可以我口說我心。
我認為追求政治正確不是問題的根源,問題是追求政治正確時,卻沒有更多溝通更多教育讓思想也跟上。就像是小孩犯了錯,你不告訴他錯在哪,只是一味地懲罰他一樣,他或許學會不再在你看得到地方做某件事,但是他還是不知道為什麼不要做那樣的事,你沒看到的時候他就繼續做,還做得更誇張。
所以我感謝所有我口說我心的議員立委總統們,我感謝連政治正確是什麼都不知道的紙風車,因為你們,我們才有機會知道,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更多。我們可以唱著更多客家歌曲,寫著更多客家的文學,維護更多客家的老屋子。這篇文章是為客家而寫,但也不是,這是為了有更持久、更穩定的和平而寫的;是為了所有被壓迫被遺忘被矮化的。如果在權利位置的人用「我已經贏了所以就算制度糟透了我也不在乎」的態度來面對明明住在同一個國家的人,然後沒有權利的人想要把掌權的拉下來自己爬上去,我們不過就只是複製這一個爛掉的系統,在這個爛掉的系統裡面不管誰在什麼位置都沒差,只不過換個名字來替罪而已。
因為「一群人的安全感不能建立在另一群人的不安全感上;一旦安全感加總起來是零,就沒有安全感了」。知名的和平研究挪威學者Johan Galtung認為有兩種和平:positive peace 和 negative peace。負面的和平是爭執停止了、不見了(例如停戰協議;就算自己不認同但為了政治正確而說某些話),而正面的和平是重建友好關係,建立修復的方法。負面的和平常不能持久,所以能夠持久的正面的和平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最後獻上林生祥的歌曲。
反服貿期間,用福佬話傳唱的歌曲,例如島嶼天光,變成了台灣精神的代表,林生祥用客家語也寫了一首很愛很愛這片土地的歌。我不是要去爭客家福佬正統性,因為去爭誰最正統誰最道地,然後再去決定誰最有權力,從來、從來都沒有讓誰過得比較好;就算有比較好,也都是建立在他人倒下的基礎上、短暫而膽戰心驚的。而福佬語其實才是我真正情感上的母語啊。說到底,我們不都是飄洋過海而來的。
百年前,我們說著什麼話,寫著什麼歷史,但求百年後的我們仍然記得。而現在的我們能夠學會的,是要記得臺灣有好多不一樣的人,沒有誰比較好,誰比較值得,我們要記得先來後到,也要記得我們都住在這裡了,你以前不熟的,你去看看,你犯的錯,你去反省,一直往有人的地方走去,不要往那不存在的三條線走去。這就是我們的百年追求。
林生祥〈百年追求〉
20140320于台灣國台北市濟南路反服貿運動現場
為何行上街頭親人斷 床下目汁已經好行船
一百年的寂寞和傷悲 一百年的崎崎嶇嶇
今夜的風為我們吹 今夜的雨為我們下
老靈魂已經走上梁山 一百年的孤單
追求濺出血花 整片的百合花
百年追求 百年追求
民主追求摔得半死 但是Let me stand up like a Taiwanese!
劃出烏雲的流星 這是美麗島的祭禮
想跟妳去尋最靚的山 想跟妳去看最靚的海
還想送妳一條最靚最靚的山歌 一百年來最靚的山歌
追求的十字路口 有人前行有人迷走
百年追求 百年追求
另外,林生祥在2014年金曲獎典禮上,因為不接受被用「語言」分類/分裂,所以拒領獎,並把榮耀轉獻給為土地發聲的團體和個人。
「1987年台灣才解嚴,1988年媒體界才開始有新聞自由和改革。「金曲獎」其實是為
這個多元文化的立意本來是好的,但問題是金曲獎設立初期以族群語言來分類音樂和優越化「國語歌曲」,本身就是一個「操弄族群」的產物,如今不去質疑這個前提,而只是增加「其他的」語言獎項,仍然難以擺脫操弄的嫌疑。況且,企圖選出不同族群的「代言人」,對文化創作來說,是一個過於老舊的文化治理概念,尤其像是音樂這種相當容易「跨界」與「混種化」的文化生產。生祥拒絕領獎,是相當正確的。這個「拒絕」,一方面拒絕以老舊的族群語言管理來分類(或區隔)文化藝術的創作,尤其是音樂的生產,二則拒絕主流社會以「既有族群分類」來選出「族群班長」(或稱為「族群企業家」)以「代言者」的姿態得利,長期而言會阻礙在地社會共同體文化的融合生產與深層轉化。更不用說,音樂的市場本來就不應該只是限定在台灣地區,華人音樂獎更應該要開放語言的限制,面對全球化重整下新華人市場的挑戰,也是開放文化共同體的挑戰。
生祥拒絕領獎令人感動的地方是,他本來可以因為這樣的文化治理和分類範疇而「獲利」,
附註
更多客家音樂
- Yachun Asta Tzeng 曾雅君 https://www.facebook.com/astatzeng/
- 劉榮昌&打幫你樂團 https://www.facebook.com/DaBangNi/
- 劉劭希 http://www.liushaoxi.com
- 顏志文 山狗大樂團 http://my.so-net.net.tw/mtwind/
- 謝宇威 https://www.facebook.com/謝宇威-198419566895181/
- 黃連煜 (新寶島康樂隊)https://www.facebook.com/ayugohuang/
- 神棍樂團 https://www.facebook.com/神棍樂團-ZenKwun-90141821831/
一些客家畫家
- 曾盛俊:心懷鄉土文化 記錄台灣歷史 https://www.facebook.com/tsengsammy19371123/
- 客委會 傑出客家藝術家列表
黃昭順的「哪三線」和「鈴聲響」
-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706269
- http://udn.com/news/story/1/1712984-黃昭順烏龍質詢-問台三線是哪三
- https://www.facebook.com/udntv/videos/1117956494927353/
呂淑真的「鍾肇政是誰」
- http://udn.com/news/story/3/1366092-議員不識鍾肇政-問:為何辦鍾文學獎-不辦吳伯雄?
- https://btrend.amassly.com/post/k1nr3JEcpI/
-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1210/36946051/
那鍾肇政到底是誰:
-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344/1326334-因為鍾肇政不只想到他自己
-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1210/36946051/
- 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zhong_zhao_zheng/zhao_author.htm
林生祥又是誰:
- https://www.cloudgate.org.tw/ticket/detail/20
- https://www.facebook.com/生祥樂隊-449107575296869/?fref=photo
- https://www.facebook.com/linshengxiang/
- 利玉芳: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22034&ctNode=1777&mp=1771
- 李喬: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li_qiao/li_author.htm
- 吳濁流:http://wuzhuoliu.blogspot.com
- 張捷明:http://hkp.nctu.edu.tw/HakkaPeople/article/6320?issueID=456
- 杜潘芳格: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22030&ctNode=1777&mp=1771
蔡英文總統就職典禮爭議:
- 就職大典上,荒誕的文化表演 (喬瑟芬)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521-opinion-josephinehsu-520/ - 竟在520典禮中被形容成「粗獷而草莽」 原住民的轉型正義在哪裡? 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0178
- 就職典禮的表演究竟錯在哪裡?(嚴婉玲)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480
最後的最後…
文章寫到一半,又出現了親民黨台中市議員段緯宇在5/24說社工都坐領高薪都死人。我突然對在高位者的惡意和無恥失去耐心了。很想對他們說,X。
其實政治正確真的是非常西方,甚至是極度美式的思想。初到加州時,也對於大家對各種族或性別那表面上一視同仁但其實私底下暗語的模樣感到五味雜陳。我認為您對於當今美國川普受歡迎原因的分析十分深刻,但我們沒必要對某些臺灣人不知道或不懂政治正確這件事做價值評斷。
許多西方「先進」國家自認為的普世真理其實只是反映出自身文化上的話語主宰權而已,一昧套用西方國家的思想觀念到語言與生活習慣都大不相同的地方不僅忽略各地風土民情,也是忽略政治正確在美國發展的歷史背景。一個在美國歷經時間漸漸發展,經過多種政治運動及種族性別與意識型態下所產生的抽象概念不應該直接被套用在沒有相似社會發展背景的臺灣。
說了這些,並不是要說我對於追求政治正確這件事是不認可的。但就如同你所說的,川普當道的原因之一就是反映出許多保守派選民受夠了每天出門必須去假裝自己包容萬物其實內心卻對特定族群憎恨萬分的心理。我認為,當初推廣政治正確的理由之一可能是推廣者認為當這樣的language在社會上普及後可以帶動人們內心的思想轉變,但很明顯地,如果你沒有真心認同一個概念,再多的表面應合都只是枉然。
不知您是否有閱讀過之前某作者被「微型」歧視的事。對方是摩門教徒,在得知作者是同志後便對作者不再像以前接納。我要說的是,先不論最近美國吵得沸沸揚揚之國家憲法是否可以踐踏宗教自由,那位教徒內心肯定也是充滿了矛盾。為什麼一個從小習以為常的宗教信仰如此不符當今風行的社會價值?他是要出來嗎?(大聲說出自己對同志的反對)還是要進去呢?(默默忍受自己內心的價值衝突)類似的例子其實很多,而此般長久下來累積的矛盾衝突往往終會由意見領袖之口宣洩爆發。
達到平權的最終方式應該是內心真誠的信仰某價值而非表面上為了避免暫時衝突而產生的迎合言論。內心無法宣洩的壓抑感將會以更極端的方式,更無理的姿態展現於社會。政治正確現在也在美國各校園中(希望此慢性毒瘤不要傳到臺灣)以safespace和trigger warnings的姿態展現,默默的扼殺學生和教授們之間互相激烈討論是非的機會。我們用避免不同意見人們互相思想激盪的機會換取政治正確下表面上地和睦相處,卻忽略只有社會上的更多討論才是落實實質平權的長久之道。
很抱歉上面一長串,我要講的就是:是否可以不要用台灣某些人不懂或不知道政治正確這件事來推論與評判其「在社會思想之先進程度」。臺灣人(和許多政治領袖)普遍對於跨性別與多元民族的不尊重或許以我們所認為醜陋的展現在螢幕前,但許多美國人那內心的不誠懇但表面上的認同才是造成近來川普當道的原因。我認為,臺灣人真實的意見表達,在如何醜陋,都比不上口是心非之人的可恥。正面的點出臺灣人對類似議題的不敏感,進而產生積極的社會討論與衝撞,而不是以不懂政治正確此事來以令人錯愕的西方思想強行植入的態度來做評判,是比較合適的。
以上純屬個人在週五早晨,剛受完三科期中考洗禮後的心情隨筆。或許我有部分曲解或放大您的思想脈絡,在此先致歉。謝謝您帶給我們的思想激盪與辯解的機會!
哇嗚,是我們的忠實讀者!!竟然可以reference到@橘博士之前寫的文章,好強!(文章請看:http://queerology.net/2013/04/about-discrimination/)
身為一個在美國多年但是非常受不了西方思想霸權的人,我完全同意你說的「一昧套用西方國家的思想觀念到語言與生活習慣都大不相同的地方不僅忽略各地風土民情」。但是今天我在文章裡面說到政治正確的意思時,強調是「我認為」的,而不是一套放逐四海皆準的解釋,因為我個人不相信在人際關係和社會上有universal的規則。雖然「政治正確」是一個源自西方的思想,絕對不能以「因為在A地成功就可以在B地成功」的邏輯就強加在臺灣身上,但是如果這樣的思想可以讓台灣更好,那麼不管它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們都可以加以借鏡。而我想,一個大家平等一點,對別人關心一點,這個世界就會好一點這樣的想法,應該算是台灣當代主流思潮(還是我喝醉了?!)(搞不好是我喝醉了)。
另外,我想在社會推進和拉扯的過程中,很多人可能在不同角落出現了認為平等比壓迫更好的想法,只是某個西方國家因為有思辨的傳統、空間、或者在思辨的過程將過程傳播到不同地方的特權,先把這樣的想法取了名字,那麼我們這些在世界不同角落也認同這樣想法的人,就借用了他們想到的名字,然後在地化這樣的想法。至少在我長大的過程中,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很多時候不是因為讀到某些著作才產生某種想法,而且有了某個想法很久,然後發現有人給了它名字也好好論述過了,就會把這名字和論述用在自己的論述裡面(you know的,不可以剽竊…)。很多時候,雖然某些思想或哲學標籤是從特定地方來的,但是內容卻不一定是只有那個地方的人才有。
而我批評紙風車的不政治正確,是基於它的「臺灣之光」這個劇目所根據的歷史哲學:所謂的中華正統思維。這樣的思維有什麼不對嗎?如果把它縮小到個人層面,或許沒有什麼不對,反正每個人的宇宙就在他眼球裡。但是如果把它放大到整個國家社會時,單一歷史觀點(不管是誰的)就會是危險的。俄國哲學家巴赫汀(Bakhtin)的對話論Dialogism認為,當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單一論述(monologue)的時候,其他的聲音就被邊緣化,這樣的權力結構不利於社會發展(這只是我很粗淺地解釋巴赫汀,請自行google…),我也相信單一論述不會是呈現現代社會最真實樣貌的方式,尤其是台灣這個小雖小(我沒有罵髒話)島上歷史文化卻非常多元豐富的國家。更重要的事,不是去找到新的強權單一論述以取代舊的強權論述,而是創造一個不同論述可以互動產生以新的歷史樣貌及生活的可能,這樣的空間。
至於你所說的「他要出來呢還是要進去呢」、「內心無法宣洩的壓抑感將會以更極端的方式,更無理的姿態展現於社會」這樣的困境,我認為其實是因為誤會了追求平等多元的意義:就像有些男人害怕女性主義是因為他們覺得女性主義是想要奪權,把男人放在低位,但是其實女性主義追求的是打破有階級有壓迫的結構,而不是大風吹位置換人坐這樣。同樣的,「平權」要追求的不應該是把誰壓下去,而是我們想辦法創造一個沒有誰需要被壓著打這樣的社會。但是不可否認,現在很多人搖著平權大旗去壓迫異端言論,複製著壓迫的手段和制度,這樣換人坐坐看的方式一點都沒有讓這個社會變好,只不過現在誰在笑誰在哭跟上個年代不一樣而已。
而且我批評的,不是「不知道政治正確=社會思想不夠先進程度」,而是身為一個人你有沒有盡到做更好的人這樣的義務?身為一個握有權力可以做出影響社會甚遠決策的官員有沒有盡到一個當一個好的官員的責任?每個人都可以talk shit becuase that’s probably their freedom,但是有權利便有義務:我認為做一個現代人的義務,包含著去知道更多和去反省自己。因為說到底言論自由的真諦是要讓真理越辯越明,而不是要服務每個人想要嘴巴吐屎的衝動。尤其是現在科技的發達,讓資訊在臺灣這樣的地方幾乎隨手可得,做官的黃XX、陳XX、或者段XX,做藝術的紙風車,在明明有這麼多資訊可以看這麼多人可以問這麼有空間可以反省的情況下,不去做這些功課,我認為這是一種傲慢。
而我在乎的,從來就只是,怎麼樣做,我們可以更好,少一點眼淚,多一點自由,不過追求更好的路沒有盡頭,謝謝你的發言!
引用朱家安:「我反對服儀規定、支持同性婚姻、反對文言文必修,背後的理由是同一個:人不能僅因為自己的特定價值觀去限制別人的自由,就算那價值觀有傳統背書也一樣。截至今天,依然沒有人能證明存在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生命意義,因此政府和社會應該在得以共存、不至毀滅的前提下,盡量開放最多的『可能的人生選項』,並且盡量保持價值中立。對我來說,這就是為什麼自由主義是最合理的公共哲學。」
我覺得這一篇也是很值得一讀: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林佑軒/難道你的記憶都不算數/1179949195358951
非常同意您所說「許多人搖著平權的旗幟去欺壓異端」的看法,我想這就是我想說的。另外,回應您所提到的自由主義,我認為自由主義應該是奠基於真誠相待的前提下。在許多人還不認同此價值是貿然使他們接受,或許只會有反效果。
我認同身為政治領袖必須要對於社會的多元面向有敏感度,但我同時也認為虛偽地假裝自己很liberal對社會長期下的安定並無助益。臺灣的許多政治人物正是因為快言快語,我們才能更加直率的點出其問題所在。反觀美國,政治正確讓社會越來越沒有討論空間,很多人反對對方言論的理由淪為「因為這樣講政治不正確」,而雙方反而越來越不願意對相關議題做真切討論。
我後來思索了一番,認為我們的意見不同只是因為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價值不同而已。您認為不管如何,政治人物有責任發表inclusive的言論,進而暫且擱置個人的細微偏見,是一種自由高於真誠與同情的展現。而我所認為的,是自由主義的發展應該是在大家能夠真誠地各抒己見,不被一些部分人們認為的普世平權價值觀所拘束的前提下發展,是一種真誠與同情先於自由的看法。
並非兩者不能同時發生,只是或許一個觀念的發展在短時間之內會壓迫到另一價值的發展而已。我接受自由主義,但同時也了解到在推廣的同時,如果只是達到您所謂的negative peace(我認為這是美國極端政治正確氛圍下的產物),對於社會的長治久安也並無益處。
P.S. 其實我非常同意您的文章內容,也無意吹毛求疵,只是我的看法並不和西方主流平權思想完全相合而已,多了一點東方的成分:)
推薦一個客語創作歌手:黃瑋傑
https://www.facebook.com/huangweijieweijie/
另外文末提到的神棍樂團其實曾有一些爭議:
在國道收費員抗爭時期,神棍團長歐比王曾po文指稱抗爭者擋路,害他在高速公路上塞車
(後來歐比王即刪文,很抱歉一時找不到reference)
天啊,這我沒有follow到,謝謝你提供訊息!
非常棒的文,只可惜是絕大多數台灣人不會看也不會關注的文。
台灣人還需要教育,請堅持持續寫下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