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
她離開家,進入另外一個家,稱呼不太了解自己的人「爸爸」、「媽媽」。進入這個家門的第一天,「婆婆」很有耐心地教著她:「我兒子每天早上都要吃水果,蘋果要切成小塊,如果是橘子的話,要剝好,還有他不喜歡吃香蕉!千萬不可以給他吃香蕉。」
她下班回到家,一開門,映入眼簾的是老公,正躺在沙發上看著電視,一進門,「老婆我餓了!」她匆匆走進廚房,把下班後順手買的魚肉料理了,炒了一盤青菜,一切都是他喜歡的作法。飯做好了,老公津津有味地吃著。
「我爸媽急著想抱孫子。」老公解釋著,他的姐姐們都覺得要快點生孩子,讓爸媽開心。其實生孩子也沒有什麼不好,反正總是要生的,她這麼想著。
她生了個孩子,孩子一出世,沒完沒了的孩子哭聲、餵奶、換尿布,婆婆說:「你還是不要工作好了,孩子還小,需要人照顧。」她辭去工作,愛孩子的母親,就應該要犧牲工作,她這麼告訴自己,自此之後,她的人生目標就是讓孩子健康地長大。
她的公公病了,作為媳婦的她,也跟著公公住進了醫院裏頭,一天二十四小時在公公身邊,怕他餓了或者要起床上廁所。生病的公公,有時候也比較任性一些,常常對她講些不客氣的話,就這樣過了一週,說真的她好想要逃,逃離這個沉悶的病房,鬱悶的公公。一邊這麼想著,她看著身邊病著的公公,不忍心,她這麼愛她的家庭,怎麼可以丟下公公呢,她忍下了這股衝動。
這些故事在台灣的社會中聽起來理所當然,很多也是個人的選擇,母親為家庭付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只是如果故事的主角換成了父親,似乎他們就沒有了對方的父母苦口婆心地教導他們如何照顧妻子,沒有了放棄工作在家照顧孩子的選項,也沒有照顧對方父母的義務。另外一方面,如果不為家庭犧牲、不照顧公婆,在XX與家庭中選擇了XX,往往都會獲得「壞媳婦」、「自私」之類的閒言閒語。
也許是我特別反骨叛逆,或者因為我不是個母親,無法用母親的角度來思考。我一直無法明白,作為人妻、人母,對家庭無私,為孩子犧牲奉獻,把自己一點都不剩地都留給子孫,是人們對家庭對生命傳承的浪漫,還是社會對家庭關係想像的侷限。
我經常無法明白,這些期待,這些犧牲,這些忍耐。
母親離開人世之後,這些變成了我的恐懼。倒不是害怕母親,是害怕成為母親、成為妻子。
害怕我的世界只剩下我的家,害怕我的人生不是自己的,是我的另外一半的,是我這個社會的,是別人要我實現的人生。
看著我的母親這輩子只為了家庭而活著,忍著,犧牲著,最後獲得了什麼呢?
讓孩子成長,看著他們有成就,有家庭,是妳的人生目標,但是妳自己的人生呢?妳自己的快樂呢?為什麼不去追求讓自己快樂的事情?為什麼作為母親不能有自己的夢想呢?為什麼作為母親妳要犧牲所有的自己?為什麼作為母親要把自己關在「家」裏呢?為什麼母親不能自私一點點。
有人說這是母愛,這是理所當然,這是她選擇的,她選擇要愛屋及烏,選擇要成為一個很會理家的女人,選擇成為只為別人而活的人。
也許是,也許不是,也許沒有了這些期待,她能夠更自由地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也許這一代、下一代、下下一代的母親會幸運一些。
也許不久之後,對於母親、妻子、媳婦的期待都會被埋藏在過去。
也許有一天母親能夠追求自己的人生而不被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