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回到台灣後決定回歸大學時期的心願:到喜愛的多年的咖啡店打工。聽起來很瘋狂,做起來更是。
首先投履歷,從官網到人力銀行,基礎從計時人員又或是進階如儲備幹部,經歷些時日都沒有回覆,不耐等待後我帶著履歷親自訪店直接要求面試,石沈大海的原因就不追究了,其中有興趣面試我的主管在電話中就告訴我做正職不值得,做part time就好其餘時間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就連現職的店經理也是不斷再三確認:這是個薪水很低的職缺(我瞭解台灣與美國薪水差異)、這是個晉升緩慢的工作(中南部展店速度不如台北)、這是個辛苦的服務業(是因為妳不知道姊之前是在便當店廚房裡混的吧)。
所以只有熱情是不夠的嗎?越是管理階級高的主管越是好奇以我豐富的經歷為何願意屈就(原來我一直認為自己很普通但在他人眼裡是閃閃動人?),也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明白偶爾我們也會想停下腳步為自己活一段。

我想要得到的標籤是什麼?
當有外國客人走進來的時候我是應該招呼「你好歡迎光臨」還是「hello how are you」?當我的工作角色是吧台的時候,我並不該越位取代主機接待客人的工作,但因為我從美國回來,就連經理都會退位讓我「跨區」處理。這是我想要的嗎?
就像點餐後我們詢問客人怎麼稱呼,我見過太多次踢女孩對於自己被稱呼為小姐的微微皺眉,也見過gay男孩優柔的聲線招來其他顧客的目光。面對這些每天重複上演的情節,我並不想以不一樣的態度對待,而是以自己慣有的熱情和幽默歡迎他們來到咖啡店。對於外來的標籤,我們每天每天都被給予太多了,是否在被貼上一個標籤後,我還想得到另一個?
在新聞上可以看到越來越多關於博愛座讓座的爭議,因為年齡、外表而去判讀一個人的需求是正確的嗎?這些舊有的觀念和越見外放的表達方式時時刻刻都在傷害彼此,而我們卻不自覺。打開電視新聞都是民眾「爆料」的影片,許多都是攝影的民眾的判讀,也或許不是實際情況,如此先爆料後更正的表達模式,再再都可能造成當事人的二次傷害。
我自己就經驗了在全車自由座的連假高鐵列車上,看著年長的婆婆拖著兩個行李,因為座位已滿所以暫且站著。剛下班加上前兩天都熬夜的我在座位上忽醒忽睡,很希望自己能從中間的座位中站起來但是我沒有;再度醒來後我感覺到後方座位有人站起,是老婆婆走向她放置行李的方向,對一位小姐說「妳去坐,我已經坐一會兒了,謝謝」。

也曾經跟太太一起搭車,我們提早到站台排隊才在自由座上找到座位,這會兒還沒坐熱,旁邊就走來了頭髮略白的阿姨,太太拍拍我示意要讓座,於是我們起身離開。後來我與太太說我們又不是坐博愛座,況且需要座位的人可以去買對號座呀!她義正嚴辭地說我們身強體健的站一下有什麼關係?我翻了個大白眼,是站一個半小時好嗎,而且明明中醫師都快把不到妳薄弱又超疲累的脈象是誰比較需要休息?
即便每個清早天未亮就出門工作,總是帶著愉悅的心情接待顧客與陌生人,雖然身體會倦怠心理卻是滿足的,我知道下班後可以回到心愛的人身邊,聽著她不斷被手機呼叫,接到某些召喚後披星戴月颳風淹水都得出門,能夠近距離與她相處都比冰冷手機的face time有著更多意義。我想標籤是別人賦予的,個人的定義是自己給的,知道自己心之所向更勝於他人的眼光,但願我們皆能帶著包容的心看待世事,也希望少些衝突、多些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