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 transgender or genderqueer,我常常在思考,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性別認同的人是什麼感覺。對於我來說非常困難的問題 ——「你覺得自己是女生還是男生?」對大部分人類來說就像「在地球上蘋果成熟之後會往上飛還是往下掉」一樣,幾乎是不需懷疑就能回答出來的基本常識。雖然說現在性別氣質和生理性別是兩種不一樣的東西,已經是現代人生活必備的常識(!?):「性別」”Sex” 是生物和生理上女性與男性的差別,而「性別氣質」或是「社會性別」”Gender” ,以目前比較普遍被接受的學說來講,是由社會對男女兩種性別所建構出來的不同性別角色。也就是說,性別是天生的,性別氣質則是後天的。
但是對於許多必須尋求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族群來說,所謂這種「靈魂裝錯身體」的強烈不適感,卻又無法僅僅用「生理性別與社會建構性別不同甚或相反」來解釋,因為畢竟許多跨性別朋友早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展現了自己認同的性別和自己生理上性別並不相符的經驗,根據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的教授 Kristina Olson 對青春期前跨性別兒童的研究,很多人甚至早在三歲,也就是差不多開始要發展性別認同還不知道社會險惡的時候,就已經可以清楚地表達「我的性別認同和生理性別不同」的心理狀態,而且根據目前的追蹤觀察,這種對自己生理性別的抗拒是長期並且持續一直存在的,並不只是「因為我喜歡玩男生的東西」這樣對於外在社會的性別建構所作出的反抗。在之前的文章也有提過,性別認同可能是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內建,帶有先天因素存在的。而近幾年也有越來越多的神經科學研究支持這個理論。
也就是說「我覺得我自己是女生/男生」這件事情,有很大一部分跟你的拇指是直是彎一樣,早已經寫在我們的身體裡面,只是直到我們終於能夠好好地張開了手或是終於懂得了用言語表達的方法,才逐漸地能夠被看見,而硬是去掰直或是掰彎也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如此一來,我們真的還能夠說「性別氣質是可以流動的」或是「性別是一種光譜」嗎?如果不是因為有生理女性和生理男性的差別,如果我們拒絕承認有「兩性」的存在,拒絕承認兩性之間的差異,那麼跨性別者又得要從哪裡跨去哪裡呢?
雖然我們常常說生理性別 “Sex”,是可以跟性別氣質 “Gender” 脫鉤的,但是有時回頭想想,如果沒有性別的存在,性別氣質又得從何建構而起?雖然我很想像一顆石頭一樣活在沒有性別的世界裡,但畢竟我們是以有X和Y的性染色體為前提之下而存在的一種生物,而跨性別族群其實追本溯源,是比如說當你雖然有XY染色體,但卻打從心裡卻覺得自己明明就應該是要以XX狀態活在這個世界上才對的一種情形。而這裡所說的「心裡」,更精確地來說其實是「腦裡」。對自身生理性別的不適感(gender discomfort)來自於一種天生的直覺神經反應,就像肚子餓了會想吃東西一樣,雖然能用意志選擇禁食,但大腦對這自然的生理反應卻無法妥協,就像我至今仍無法接受在鏡子或是在照片裡看見自己的身體一般。這跟有些人認為自己的性別認同是 Gender fluidity (性別流動者)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如果 Gender 真的能今天流向這,那天流向那,那麼我們又何需性別重置手術好讓自己的人生能夠回歸正軌呢?(以這樣的觀點來看,所謂的 Gender fluidity 嚴格來說,其實是 Gender expression fluidity,也就是對自己性別的表達方式是可以相當流動的,在社會建構下的性別角色中轉換而不受自身生理性別所限制。)
因此即使「性別是一種光譜」聽起來是如此的神聖而又政治正確,但同時拒絕「兩性」這種二元化狀態的存在,是否也等同於抹煞了跨性別族群存在的意義?
腦科學裡關於女性與男性大腦上結構上到底有何不同或是沒有不同的研究,一直都有許多爭論,但目前唯一最有共識的是女性和男性在下視丘(Hypothalamus)的結構上確實有所不同,最有名的就是一個叫作 SDN-POA (sexual dimorphic nucleus of the preoptic area)的區域,通常人類男性的 SDN-POA 約是女性的 2.5 倍大,細胞數目也有兩倍之多(Swaab and Fliers, 1985)。然而更驚人的是下視丘的另一個咸認與性別認同有關的區域叫 BSTc (the central subdivision of the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s),女性與男性的大小差異先不提,從組織結構看來,男跨女的 BSTc 和異女的 BSTc (就是那些黑點點的總合)大小竟然看起來是差不多的:


作者們並在同一篇研究裡更進一步說明,這樣的差異並無法用每個人體內的女性男性賀爾蒙量多寡來解釋(Zhou et al., 1995)。於是這變成了支持性別認同來自天生腦部結構差異的重要生物學證據。
不過事情當然永遠都不會像我們想的一樣這麼簡單,比如說所謂的「大小」這個概念也不是非黑即白,就像有些異女的 BSTc 大小跟男性的平均值差不多,而也有異男的 BSTc 大小就跟女性的平均值差不多呀,如下面的紅色箭頭所示:

不過依據資料,他們都還是擁有順性別的認同啊,所以那表示也許 BSTc 的大小只是一個指標,所呈現的是背後更多的變因或是只是一種神經元連結的排列組合的現象等等。
那另外我們目前也還不知道所謂「無性別」(agender)認同或是無法認同自己是女性也無法認同自己是男性的人,是不是 BSTc 的大小平均值就剛剛好會落在女性跟男性平均值的中間呢?在這方面我也是很想把我的腦剖開來給別人來研究啊。(所以請大家不吝捐腦?)(那也要有單位願意收才行⋯⋯。)
在進入最後的結論之前,在下在這裡想要再次強調,即使證據的確是顯示女性跟男性的腦在某些生物學結構上並非完全相同,但所謂女性腦在某方面比男性更優越,或是男性腦在哪方面比女性更優越這種事情,目前是完全沒有共識的。
即使證據的確是顯示女性跟男性的腦在某些生物學結構上並非完全相同,但所謂女性腦在某方面比男性更優越,或是男性腦在哪方面比女性更優越這種事情,目前是完全沒有共識的。
即使證據的確是顯示女性跟男性的腦在某些生物學結構上並非完全相同,但所謂女性腦在某方面比男性更優越,或是男性腦在哪方面比女性更優越這種事情,目前是完全沒有共識的。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遍)

所以性別到底能否被看成是一個連續性的光譜呢?我想在性別氣質表達上(Gender expression),我們的確是擁有非常多的選項跟流動性,但在性別(Biological sex)和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上,如果真的要畫成一個光譜,那也必定是長成一個X軸是性別/性別認同,Y軸是人數的一個 M 字型。畢竟所謂性別這件事情,你有什麼樣的染色體,就是有什麼樣的染色體,沒有什麼我有 0.3333 個X跟 3.14159265 個Y這種事情存在。「有」和「沒有」,1 或是 0,順性別或是跨性別,二進位式的資料模式。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光譜也不是完全連續的啊。
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說,光,本來就同時具有兩種不同的性質,一種是可以被固定下來,被明確觀察到的粒子性質,另一種則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卻能夠向某處流動,傳播能量的波動性質。在這方面如果大家還有一點印象的話,最經典闡述光的粒子跟波動雙重性的實驗,莫過於雙狹縫實驗了,剛好超級歪的這部和性別完全不相關的影片裡面有提到。不過如果懶得看影片的話,就看一下下面的圖解好了:
原本以粒子狀態通過一個狹縫的電子,在通過狹縫之後,卻變成了一種波動,並不是狹縫本身對這顆平凡無奇的小小的電子作了什麼,而是我們本來就都具有粒子,又具有波動的性質。只是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地點,根據觀察者的位置跟狀態,展現不同的樣貌。
於是這麼解釋好像就通了:我們一個一個,既被這由粒子所組成的物質所形塑,形而上的心靈卻又蠢蠢欲動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裡擺盪著,而且如果可以把波全部集中在手指尖上就可以發射靈氣彈。我染色體組成是XX,但我的內心住著一個異男。我會為了自己總是把在男模身上看起來很帥氣的羊毛衫穿得很娘而感到挫折,但同時也不在意在自己的伴侶面前展現脆弱和依賴,可以驕傲地說自己是一個女性主義者。(因為人人都可以成為女性主義者啊)
所以無論如何,恐怕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在這個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後可以在這旅途的過程上,自由舒服地遊蕩著。因為依照量子力學的說法,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道道照耀在這世界上的光啊!
【謝謝你讀到這裡,我們想請你花一點時間,了解「媒體小農計畫」:這是一個讓讀者可以直接小額灌溉心目中優質內容的平台,queerology 也是媒體小農計畫的一份子,歡迎透過網誌頁面右上角的小草按鈕,或是直接點擊這個連結,灌溉我們的內容。詳情請見: 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
身體的性別是很容易定調的,搭配DNA的測試,你是男人或女人或是陰陽人,0就是0,1就是1。科技再發達一點,甚至都可以檢測你是否有同性戀傾向。
性別標籤,則是一種集體意識,例如男人該有怎樣的穿著或女人該有怎樣的行為,那是一種集體意識的規範,標籤雖然比較死,但是在西方文明跨入東方後,這樣的標籤則活潑許多。因此性別意識,有很大一部分是後天學習的!
個體的性別意識並非容易識別的,只有你自己知道,現在的你是男人或女人。當然這是根據標籤的定義,你自己意識的察覺。屏除那樣的標籤認知,你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
這些是我自己的認知,其實有段時間,我是道地的男人,但是在長時間的靜心後,我是漸漸察覺到女人的那一面,逐漸佔據自己的意識,在某方面甚至比女人更加女人,不過這些都還是標籤作祟!
所以回到剛才的結論,我們從小就學習很多關於性別的區分,了解這些標籤的作用,從生活中衣著就可以很容易了解,男人的穿著樣板與顏色總是很死板,女性則相對活潑,樣板豐富。今天一個男人如果在非COS情況下穿著女裝外出,人們會用怎樣的方式看你?
這個標籤不但是識別,也是焦慮的來源!同性戀的焦慮與議題就是這麼來的,讓一個人無法暢快做自己!想要成為自由的人,就得先拋棄那些既定的標籤認知,你自己很清楚,就像員工代號,不過是個ID,我既是男人,有時候也是女人,有什麼不對的?
人們的愚蠢就在於非藍即綠!有次接到民調電話,問我的黨派傾向,問完還問你是深的還是淺的!?那種問題真的很無聊,在民主社會中,我沒有必要靠邊站,熟是熟非,只要走在對人民有益的道路即可!
在我們身上也是如此,你有男性的陽剛,也同時有女性的陰柔,愚昧的人稱你陰陽怪氣,但是對喜愛自己的你來說,那只是一種祝福!
把那些標籤丟了,你就是自由的!
其實我想要說的就是「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 應該是天生的,而不只是對社會標籤(Gender stereotype)不爽而已。所謂你「女人的那一面」指的是「社會上對於女人的想像」的那一面,還是覺得自己應該要擁有女性的身體而不是現在這個身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