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作者/吉吉
今年台北同志遊行的主題是關於性平教育;比起三角函數這種可能有些人一輩子只會在數學課或是物理課上碰到的東西,性平教育我覺得是更重要並需要落實的東西。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性平事件,而且或許比大家所知道的還要更常見。以下,我想藉由分享我的兩個經驗來說明為什麼我覺得性平教育這麼重要。
故事一:身為加害者
對象是一個一起辦活動、感情蠻好的男生,好到我覺得我喜歡上他的男生。
有一天我到他的寢室聊天,忘記一開始是聊什麼,大概也是一些屁話,然後聊到深夜話題時,他提到到自己「屌還蠻大的」,我半開玩笑的回他「那我來鑑定看看」,然後就伸手要摸,當然他擋開了,我也沒有碰到,但回想起來當下他的表情應該是驚恐的,這件事應該算是我對他的性騷擾吧。
我不記得當時主觀的意識是真的想摸還是作勢嚇嚇他,但不論如何我覺得這都是一種性騷擾。
而在前陣子,我終於鼓起勇氣,向他道歉。意外的是他告訴我完全不記得有發生這件事,還安慰我他覺得他跟我相處的時候都很自在。不確定是因為他是個溫柔的人所以選擇說謊安慰我,還是真的忘記了。只不過懦弱的我還是會選擇相信後者,至少會讓我過得安心一點。
故事二:身為受害者
對方是一個交友軟體上亂聊天認識的人,會一起吃早餐,而我想我可能對他有點好感。
有一天他晚上密我說他家浴室壞了,想問能不能到我家洗澡,我答應了。原本以為他洗完澡後就會回去,但發現他看起來不太想,當時沒想太多,因為自己洗完澡也會不想出門。因此我就問他要不要留下來過夜,而事情就發生了。
當我們躺上床,我閉上雙眼要睡著的時候,突然感受到他的手伸了過來,開始觸摸我的身體還有一些敏感部位,我嚇得睡意全無,還起身小聲地問他還醒著嗎?回應我的只有平穩的呼吸聲,我只好躺回去,想著他可能是在作夢。但躺回去之後不久卻又開始了,而這次不只用手摸,還用身體靠過來磨蹭,最後還抓著我的手去摸他的身體。我拚命地想躲,卻發現我已經貼著牆壁了。整夜我都努力地迴避,直到快天亮才結束。
早上我沒有問他任何事情,跟他一起出門,走到平常一起吃的早餐店,點了平常點的早餐。
直到分開後一段時間,我才私訊他詢問他這件事,他道歉了,我也原諒了。之後我們還是有一起吃早餐,直到好一陣子。
關於這件事,雖然說我自稱受害者,其實也不全然是。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我就有想到我的問法,對某些人來說算是很直接的性暗示吧。對於他的誤會我想是無可厚非的事。我不覺得他會因此而沒有錯,但對於沒有講明白的這方面我可能也有過失吧。
——————
分享這兩則故事,我想說明的是某些行為在特定情境下,會變得看似合理或是大家習以為常,但不代表這些行為就不會造成傷害,更糟的是感到不舒服的一方可能會因為「大家都覺得這沒問題」,反而不敢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這是常常發生在親密關係中或在曖昧階段的事。在親密關係中或在曖昧階段的事往往因為界線模糊,反而更容易造成傷害或是受傷。

過去的性教育提及性騷擾時,常常只是強調某些特定的行為。這樣反而讓大家對性騷擾的想像變的平板、單一,也強化了加害者跟受害者的刻板印象。這讓許多實際上的性騷擾事件隱形,受害者無法開口,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加害者。
這是關於認識身體、了解身體、劃出身體界線的問題,同時也要強調拒絕、接受被拒絕,尊重個人意願的重要性。我們都需要了解到自己的行為代表的意義、行為可能造成的後果、還有對相對人和自己可能的影響是什麼。很慶幸的是現在已經有許多人和團體在傳遞這樣的觀念,性平教材也有此趨勢。
也許過去的感情觀或是親密關係想像被不少人認為是一套趨近於完美的公式解。依循著這套公式走,大致上可以走到一個可想像的結局。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依照這個公式走。有人套不進公式又缺乏其他親密關係想像而痛苦;有人因為選擇公式外的生活而被認為是異類、怪胎,破壞社會;有人只是稍微變更了公式的一部分,社會就只願意給予有限度的容忍,或甚至選擇忽視或排除。這些人都是社會安全網漏接的一群人,或者說社會安全網即便接住了,還是會被推下去,因為社會就是傷害來源之一。
要改變這套傳統親密關係公式所帶來的問題,我認為落實性平教育是必須的。而且我指的性平教育不只是教導基本的「男女平等」、「破除性別刻板印象」之類的內容,還要帶給大家更多元的想像空間。在性別、性傾向、親密關係形式等等與「性」相關的事情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可能性,而這些可能並沒有不好,應該給予同等的尊重。我認為性平教育有助於破除傳統觀念所造成的單一想像,並為「性」帶來解放。

雖然傳遞性解放的觀念,並不會讓被侵犯所造成的創傷經驗消失,或是不再發生。但也許脫離傳統性觀念、親密關係想像束縛的思考模式,用多元開放的態度去看見、理解差異並認識身體,不再對這類傷痕感到羞恥、自責,會讓療傷的過程變容易些。可惜我覺得我們已經長成現在這個樣子的人們很難再改變(畢竟我自認為接收了不少性解放相關的觀念,但內心深處仍然受傳統性觀念束縛,才會被這些經驗影響如此深刻,對自己與他人行性行為會產生罪惡跟恐懼),但我們有機會讓下一代的人不用走這條冤枉路。
我們都希望社會中所有人可以享受自由、快樂,免於傷害。而我認為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要正視差異存在;看見差異所帶有的污名、歧視,並致力於消除汙名和歧視;還有我們要停止排除差異的行為。這些問題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並不只關乎性。但在面對性相關的問題,我們需要藉由性平教育來改善。

作者簡介:前政大性別平等工作坊成員兼吉祥物。
【謝謝你讀到這裡,我們想請你花一點時間,了解「媒體小農計畫」:這是一個讓讀者可以直接小額灌溉心目中優質內容的平台,queerology 也是媒體小農計畫的一份子,歡迎透過網誌頁面右上角的小草按鈕,或是直接點擊這個連結,灌溉我們的內容。詳情請見: 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