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週出現在網路上的一條新聞,讓「女性威而鋼」再度成為討論話題,原因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終於核准了一款主要目的在改善女性性慾低落的藥物上市販售。
這款藥物是由一間美國藥廠 Sprout Pharmaceutical 研發的,實際有效成分是一種叫做 flibanserin 的化學物質,用來販售行銷的名稱叫做 Addyi,目前還沒有正式的譯名,因為它標榜能夠促進女性性慾,因此許多新聞直接將其稱為「女性威而鋼」。

然而,這個名稱卻有一些誤導之處,最大的誤會,就是這款藥物的作用方式,和治療男性陽痿的威而鋼完全不同。威而鋼直接作用於血管,透過促進陰莖充血,以達到使性器勃起的目的。而 flibanserin 則作用於女性的大腦,和直接產生器質性作用的威而鋼可說完全不同。
先不論藥是怎麼作用,翻譯名稱又是如何可能使人誤會,這款藥物的面世確實具有相當的意義;不僅僅是一些受到性慾減退困擾的女性長久期盼,在威而鋼面世20年、男性已經有24種藥物可以選擇用來治療性功能障礙的今天,這款藥物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女性的性慾,並也似乎再次開啟了通往女性主導自己慾望的大門。
有些人更直接認為 flibanserin 等同賦予女性更多性自主;這固然是一個值得高興的念頭,但我卻無法如此樂觀。
如果我們回頭看看半個世紀前,當女性口服避孕藥面世時,它如何成功地讓女性有能力自主調整排卵期、將性和生育分開,讓女性有了不做生殖機器和母親這兩個角色的可能,在看到它成功一面的同時,我們就更不能不自我提醒,女性避孕藥在近年終於有研究願意證實有許多副作用,以及至今女性避孕藥是否應該被納入健保給付,在美國依然是個會被拒絕給付的保守團體告上高等法院的議題。

也就是說,藥終究只是藥,它確實可能開啟一扇大門,可能促使社會變化,但有些在社會文化中的陳痾,終究不會因為一粒小藥丸就藥到病除。
這款藥物在審核過程中也有許多波折,第一次送審時是2010年,當時美國主管機關因為不認為在服食該藥和服食安慰劑的受試群體中,有足夠的顯著差異證明該藥物有用而駁回;2013年第二次送審時,藥廠表示是因為申請文件沒有符合全部的要求所以遭到退件,但即使到了初步審核過關的2015年,當時的審查會議上對這種新藥的效果和副作用也發生極大爭議。
時間來到2018年的現在,這款藥物終於被核准上市,雖然只在大約百分之九的受試者身上觀察到顯著效果,但不論如何,對很多為了自己失去性慾,或是因為無法和伴侶有性行為而感到焦慮和壓力的女性來說,這款藥物的面世,和過去根本沒人研究、以及因為對女性性慾的否定根本不可能面世的情況相比,這終究是一大進步。
話說回這粒藥是怎麼作用的,雖然簡單來說,它是作用在大腦,但其實嚴格來說,是透過調節體內化學物質來影響腦部以期達到目的。但其實在目前的研究中,還無法找到有哪個腦部特定區域和產生性慾有關,從腦部成像來看,性慾更像是許多不同區塊的連結作用。
不只是性慾如何產生尚沒有答案,更進一步來說,女性性慾減退至今也沒有一個確切的歸因,身體裡化學物質的失衡可以說是果,但排除了服用抗鬱藥物引起的性慾減退後,導致化學物質失衡的原因是什麼並沒有定論。而許多研究都指出,女性對性失去興趣的原因似乎更為複雜。

紐約時報2013年的文章《沒有性趣?也許這粒葯能幫助你》,就清楚指出,不論性傾向,女性在進入穩定的伴侶關係後,比起男性更容易發生性趣衰減的情況。(當然,我們不知道是穩定的伴侶關係本身,還是穩定伴侶關係中的某種特定面向造成的)
那麼,我們的社會會如何看待「不在固定伴侶關係中,但主動想要改善性慾減退的女性」呢?又會如何看待「在固定伴侶關係中,但並不想服用這個藥物的女性」呢?缺乏性慾是否就一定必須被病理化的看待呢?至少對我來說,性自主的自主,應該要包含「可以選擇不要性慾/性」這個選項。
這個藥的出現,或許確實是通往性自主這扇大門的一把鑰匙,但女性是否能真的握在手上,並且成功打開那扇門,終究是未可知的;就像過去被認為可以讓女性完全性自主的避孕藥,雖然大幅度的改變了女性對自己身體和性的掌控權,甚至影響了女性在社會上的位置,但終究沒有成為女性性自主的最後救世軍。
【謝謝你讀到這裡,我們想請你花一點時間,了解「媒體小農計畫」:這是一個讓讀者可以直接小額灌溉心目中優質內容的平台,queerology 也是媒體小農計畫的一份子,歡迎透過網誌頁面右上角的小草按鈕,或是直接點擊這個連結,灌溉我們的內容。詳情請見: 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
男性威而鋼和女性威而鋼的作用方式不同,兩者的副作用哪個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