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念書、工作、成家、生小孩!?

應該是年紀的關係,最近這幾年,朋友、同事或是親戚的小孩一個接一個出生,包括我自己今年就即將有一個小姪女出世,於是就在這兩年,我第一次去了月子中心探望新手爸媽跟剛出事的嬰兒、去了親子餐廳、為了送禮而挑選嬰兒用品,甚至因為其中一位幼兒的媽媽就是我的女朋友,所以幫小鬼頭洗澡、講睡前故事、去海邊去公園曬小孩這些事情都做過了。

話說我在之前對小孩子可是一點興趣也沒有,不管是嬰兒還是會走會爬的幼兒,就算長的再可愛、再乖、不吵不鬧,我還是沒什麼感覺,也不會很想去抱一抱或是玩一玩。

但有可能是因為這幾年接觸的小孩,他們的家長都跟我的關係還不錯,於是第一眼見到時就沒那麼排斥,覺得這小孩應該也還不錯(?),慢慢開始對小孩沒那麼無感(不過還是對於在公共場合尖叫胡鬧的陌生孩子耐受性很差),加上幾乎認識的每個新手爸媽,都沉浸在家有新生兒的喜悅中(至少在臉書上看起來是這樣),就這樣看著看著,竟然偶爾會考慮起自己有一個小孩的可能性。不過因為本人是同性戀,所以自己生還是比較困難的,也幸好是這樣,不然哪天一個衝動可能就不小心讓自己陷入日日辛苦只為奶粉錢的景況。

(圖片來源:網路

除了異性戀朋友同事的小孩一個一個增生(是的,身邊小孩增加的速度讓我不得不用增生來形容),我有一些拉子朋友也開始想要有自己的小孩,在台灣的同性戀要有自己的小孩是還滿不容易的,畢竟台灣沒有精子銀行、代理孕母也不合法、人工受孕也僅限於已結婚的夫妻,所以以女同性戀來說,比較多人考慮出國做人工受孕,至於精子來源可以是精子銀行,或是自己尋找合適的人提供。

跟女友閒聊了一下,如果真的要自己生,可能要花一大筆出國、人工受孕的錢,又不一定一次就成功,需要的時間可能也會很長,那是不是乾脆領養會比較沒這麼折騰?(不過我們只是閒聊,並沒有真的要生小孩的意思)但查了些資料,發現領養要面對的是收出養機構對領養人的審查、評估,還需要試養,最後才可以向法院申請,需要的時間可能超過一年,感覺完全沒有比飛出國人工受孕簡單呀!

不過在上網東看西看的過程中,發現領養的另一個重點是家長的心理準備,收出養機構對於家長是否準備好要領養是很重視的,就好像領養寵物前,也會確定領養時是否有能力以及意願照顧毛小孩一輩子一樣(我不是說養小孩跟養寵物一樣,只是覺得這樣比喻比較好理解)。台灣其中一間合法收出養的機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的網站上,提供給領養人許多相關資訊,包括一連串領養前自我檢試的問題,其中有一些滿有趣,而且我認為不只是領養,對於可以親生小孩的父母,在決定製造一個受精卵之前,也可以看一看、想一想,比如說:

– 收養孩子的加入會提昇我的生活或婚姻品質嗎?
– 有孩子之後就能夠解決我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嗎?
– 收養是為了解除配偶、長輩或他人給我的壓力嗎?
– 整體來說,收養對我的家庭會比保持現狀更好嗎?
– 我想過:我渴望成為父母親;我將為一個孩子承擔好養育他的責任嗎?
– 我們對目前的生活感到滿意嗎?當在等待成為父母的這段時間,我們是否努力使生活充實且愉快,以避免收養這件事成為生活唯一的重心?

(兒福盟的完整自我檢視問題請見網頁:https://www.adopt.org.tw/content.asp?id=103

機構沒有給這些問題一個標準答案,我想重點是準家長們有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而對於未來可能面臨的情況做好心理準備。對於能夠親生孩子的父母們來說,這些問題也許也能幫助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要生小孩,現代人比較不受傳統傳宗接代的觀念束縛,要不要生孩子取決於自己,有時候反而更難決定是不是要承擔這樣的一個責任。

 

【謝謝你讀到這裡,我們想請你花一點時間,了解「媒體小農計畫」:這是一個讓讀者可以直接小額灌溉心目中優質內容的平台,queerology 也是媒體小農計畫的一份子,歡迎透過網誌頁面右上角的小草按鈕,或是直接點擊這個連結,灌溉我們的內容。詳情請見: 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