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有一個英語母語者在台灣說,please call me Mark,我想沒有人會質疑「你為什麼不叫馬克,登記身份為什麼不寫漢字要寫羅馬字」。
即使在本來就用羅馬字拼寫的環境中,對方報上姓名以後,詢問怎麼拼寫也是很常見的;比如Catherine還是Kathrine,Stacy還是Staci;不論如何,當有人說,「你好我叫Staci,i 結尾的那個」,我也沒有聽過有人質疑「你想像力太豐富了,我不會用也不會記得你的名字」,或是「喔好不管你叫什麼我要叫你史黛西,而且寫成y結尾那個」。

反過來說,即使看到一個名字是怎麼寫的,我們一般也會尊重對方希望被怎麼念。比如 Julia 和 Jesus,有人希望被唸起來是 h 開頭的發音,有人希望是 j 開頭的發音。比如名字寫做「乾」,但並不念做ㄍㄢ。
事實上是,當我們問別人姓名,或是如何稱呼,一般我們都會尊重對方報上來的方式。但不知道為什麼,在台灣,有一些人說出他們希望被稱呼的方式,會遭到被省略、忽視、開嘲諷的情況。
名字是一種認同,而跟認同一樣,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是,我們都應該有「被自己希望的方式稱呼」的權利。也因此,不論是認為原住民依然應該用漢字拼寫,或是近年來「不取英文名字才是政治正確」的風氣,都讓我非常不解。
認為不應該取「英文」名字的人,大概有幾個論點,一是不應該「配合別人放棄自己的名字」,二是「應該對自己的文化要有自信用本名就好」

但其實,文化上,我們本來就有出生名、字號、別名、小名、花名、筆名、諡號、暱稱等等,從來都不是一個名字出生到老死從一而終的情況,這些名字的出現也不是「配合別人放棄自己的名字」,而是恰恰相反的「因為具有作為一個個人的主體性和在生活中的文化意義,所以有不同的名字」,要說哪個是「本名」,其實還不一定是出生名,也可能是跟自己羈絆最深的那個。
那麼為什麼取英文(或日文法文等等)名字,就忽然變成配合別人放棄自己的名字或是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呢?
更有趣的,是這種「取英文名字政治不正確」的看法,就我所觀察到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從「英文母語者」來的。就這點上來說,我不知道跟自己幫自己取個名字,哪個比較「文化被動」。甚至我覺得那些說台灣人都有「英文」名字的人,其實真的太自作多情了,就算是小時候在英文補習班被取的名字,這也是一個「羅馬字拼寫」的名字,從來也不局限於在和英語母語者交流時使用。
說到底,這種「原住民也應該用漢語拼寫名字」的看法,跟「不要取英文名字不然是文化示弱」的看法,其實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我們究竟是對台「漢字漢語霸權」太習以為常,還是我們不自知的在推崇「英語羅馬字高尚」呢?
本文台語文版本
【謝謝你讀到這裡,我們想請你花一點時間,了解「媒體小農計畫」:這是一個讓讀者可以直接小額灌溉心目中優質內容的平台,queerology 也是媒體小農計畫的一份子,歡迎透過網誌頁面右上角的小草按鈕,或是直接點擊這個連結,灌溉我們的內容。詳情請見: 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