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陪她走一段

前陣子和一位男性長輩見面,這位長輩大我十多歲,一直以來是一位像是父叔、又像朋友的角色,在生活和學業上都給我很多鼓勵和建議,又不像一般長輩,總是把我當成一個成年人平等的對話,年歲漸大,大家各忙各的,能夠有機會見到面聊一會兒天,是挺珍貴也愉快的經驗。

從國家大事到功名前程都聊了一輪以後,話題轉往家庭,我的太太、長輩的太太都聊了一輪之後,我問起長輩家裡的小姊姊和弟弟,這對姊弟我幾年前曾見過幾次,當時還都是怯生生的小孩,現在小姊姊應該已經邁入青少年期了。長輩笑談了一下時光飛逝,然後忽然想起什麼似地:「對了,我們家姊姊,應該也像你們一樣,是這個非傳統性別者 (gender non-conforming) 喔。」說著現寶一樣地拿出手機,找出女兒的照片,湊到我面前。

記憶中長髮披肩、戴著髮箍和圓眼鏡的小女生,現在已經是一個削薄了短髮,挑染成淺紫色,穿著某樂團T恤和牛仔褲,感覺非常有型的小 dyke 了。

我一時也興奮起來(原諒前中年的阿姨看到竇靖童式的蛻變仍然忍不住少女心),問長輩小姊姊是否已經和他出櫃了。

長輩露出一個有點苦惱的表情,居然還搔了搔頭:「我感覺吧,父親好像還是有點難跟女兒談這件事情,她都會和她媽媽討論她喜歡班上的一個女孩如何如何,可是她雖然也很常和我提到這個女孩,但就是沒有明白的說過這就是她喜歡的女生啊。」

我連忙點頭表示寬慰,畢竟這個探索性傾向的過程,子女如果願意和家長分享,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長輩嗯了幾聲,隨意的翻著手機相簿,沒過一會兒,露出了一個標準的對女兒又是疼又是寵又是愛的傻爸爸表情:「不過今年學校的舞會,她跟我說想穿西裝參加,所以我們就帶她去買了一套,這樣也還可以吧。」

感覺自己忽然了成為某種同性戀官方頒發優秀家長認證的考察人員,我假裝沒注意到自己眼眶有點發熱,無比認真嚴肅地給長輩點了一個讚。

@Fancycrave Upsplash

我記得大概十多年前,也有遇到過工作上認識的老師,特別跑來問我,家中的女兒已經不只一次表示「不想當女生」、「覺得想當男孩子」。

「做為母親,我應該怎麼陪伴她?」可以看得出來老師有點無措,但還是非常懇切的詢問我的想法。

雖然我算是個資深的女同志,關於助人的專業知識和資源,我卻也不見得懂得特別多,這些跑來跟我談話的家長、長輩,期待我能提供的,無非只是一點過來人的感想和情緒上的支持,而面對他們,我通常都會說:其實我覺得,做為父母,能像你們這樣,不否定、批判孩子的選擇,陪她/他走一段,已經很好了。

二十一世紀初的那幾年,同志運動正沸沸揚揚地興起,慢慢也有越來越多人同情同志被歧視的處境、支持同志追求的平權目標,但是那時候,我還是常常聽到有人說:「做為父母,還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是同性戀啊,畢竟這個社會太不友善,做一個同性戀太辛苦了。」

我能理解這樣的話背後的善意和親情,然而很多時候,這樣的表達方式其實是幫不到身為同志的子女什麼,不要說性傾向是不能強行改變的,人生而在世,總是在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受傷和癒合的過程中長大,在大環境沒有完全達到理想國的境界以前,做為一個同志,探索認同、尋找社群和歸屬的旅程道阻且長,過程中不管多麼小心翼翼,肯定都會受到傷害,就像學騎腳踏車總得要跌幾個跟頭、學游泳總得要嗆幾口水一樣,父母不管多麼努力,也不可能替子女消災解厄。

除了來自外界的傷害之不可避免,其實這幾年我也常常在想,來自親子關係內的傷害,只怕也是少不了的,即使再怎麼奮發努力的父母,也難免被原生家庭、工作、生活影響,不可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小時都無懈可擊,一般的親子關係尚且如此,因為同志身分帶來特殊的成長經歷,畢竟也不是異性戀父母能夠完全預想的,因為輕忽或其他的壓力而無法做出完善的回應,也難免會造成對子女的傷害。說到底,想要一段永遠和風細雨的親子關係,不管是於父母、於子女而言,本身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期待。

說起來好像父母能做寥寥無幾、連不要傷害孩子也是奢望,簡直非常悲觀啊……然而我卻覺得,固然父母能作的只有陪伴而已,然而如果能夠安靜陪伴,其實對於孤獨地摸索的子女而言已經太足夠了,親人的支持和陪伴,傳達的是背後深沉的愛意,這樣的愛意是安全感的來源,大概就是那句老套的台詞,「家裡的燈永遠會為你亮著」吧,就算這盞燈無法分擔辛苦,不能幫著追女友,更阻止不了歧視和惡意,但是被這樣陪伴著的孩子,能夠在燈下給傷口塗藥、重新加滿油箱,找到隧道盡頭的光亮,縱然他/她必須一個人走完這條跌跌撞撞的路。

想到這裡,幾乎想對這位長輩說聲謝謝。謝謝他願意笨拙地陪著小姊姊走這一段,給了這個世界多一個健康的小女同志的希望。

不過我想我還是不要越俎代庖,把這個感謝的機會留給將來的小姊姊好了。

【謝謝你讀到這裡,我們想請你花一點時間,了解「媒體小農計畫」:這是一個讓讀者可以直接小額灌溉心目中優質內容的平台,queerology 也是媒體小農計畫的一份子,歡迎透過網誌頁面右上角的小草按鈕,或是直接點擊這個連結,灌溉我們的內容。詳情請見: 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