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志運動爭取平權的過程裡,時不時會聽到「同性戀是天生」的論點,但性傾向的成因其實一直以來對科學家都是個謎,直到去年夏天 UK Biobank 和 23andMe 發表了一篇針對 47 萬 7522 人的大型基因組調查,我們才終於得以一窺性傾向和人類基因之間絲絲縷縷的關聯!
究竟性傾向是不是天生的?愛上一個和你相同性別的人,到底是運氣?還是我們打從娘胎一出生就已經決定好的了呢?阿 Jo 在新製播的【Jo 是要講】的第一集裡面,為您抽絲剝繭、去蕪存菁,重點呈現這篇重量級研究的內容與發現。
本集重點:
→ 性傾向是先天的還是個人選擇?
→ 如果性傾向是天生的,那是不是有「gay 基因」的存在呢?
→ 如果性傾向是由基因決定的,那是不是有可能如果有人偷了我的唾液 DNA,就可以知道我是不是同志?
→ 現代的基因科技可以用來支持已經行之有年的金賽量表嗎?
收聽本集節目:
此外,你也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我們:
以下也提供本集內容逐字稿,供聽眾們參考喔:
(音樂)
嗨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阿Jo!
不要懷疑,你現在正在收聽的還是 queerology podcast 喔!
那因為我們之前有預告一下,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到?Queerology正在實驗新的節目製作型態, 這就是敝人所新開的一個性別科普小單元。在這個小單元裡面,我會講一些關於性別科普的小知識,分享一些最新的學術研究,還有告訴你哪些性別刻板印象跟偏見,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
那今天第一集呢,我想要先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去年夏天有一篇在科學雜誌上面發表,是歐美團隊所製作,研究性傾向和遺傳基因之間的關係。
那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其實獲得滿多歐美媒體的報導,中文的報導我好像幾乎沒有看到。為什麼會獲得這麼多的報導?是因為這篇文章算是終於為「有沒有 gay 基因」這回事拍板定案。然後我去細讀了之後,也覺得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蠻嚴謹的,很值得來讓大家了解一下。
而且我還發現了一件蠻有趣,可是媒體其實沒有報導的事情:就是這篇文章的研究,挑戰了我們所熟知的金賽假說,也就是人類的性傾向是光譜的這件事情。
不過呢在進入正式的主題之前,我想要先來問大家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其實我也常常拿來問我自己。就是說為什麼我們要知道性傾向是不是天生的呢?為什麼科學家不去把這些資源拿去研究說,白目是不是天生的?人類是不是有一個白目基因?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白目的人出現。那這樣是不是還對社會比較有貢獻一點?
話雖然是這樣說沒錯,但在另外一方面來說,一直以來,在婚姻平權運動裡面有一個蠻常見的論點,就是「同志是天生的」。因為是天生的,所以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去強迫改變這件事情,社會應該要接納並且平等對待同志的戀情,因為這是很自然的事。
好所以這是不是兩種有點矛盾的心情?一方面 我們希望生物學研究是支持同志的。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來說,萬一生物學的研究,不是支持同志是天生的這件事情的話,那我們應該要怎麼辦才好?
關於這件事情呢,其實我非常推薦江河清在2017年發表在端傳媒的文章,叫做《同性戀是天生的嗎?別被這個問題綁架了社會正義的思考》。那裡面有一件事情我覺得說的非常的好。他說,同性戀是先天或是後天的這個提問,其實只是挺同或是反同爭議的延伸,並不是這個爭議的解答。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去證明,一個人類的特質是百分之百自然天生的,社會才能夠給予尊重和保障呢?對不對?比如說,難道你天生就喜歡在火鍋裡面加芋頭嗎?應該也沒有吧!這是一個選擇。但是呢,我們也沒有禁止你做出這個選擇。既然我們已經說好了,這是一個自由戀愛的社會嘛!同志也沒有在詐騙比特幣,或者是造成全球暖化之類的。那無論是和誰談戀愛,是同性或者是異性,是天生或者是一個選擇,我們都應該要給予同樣的尊重和祝福才對。
好所以這個層面的問題,我們在這邊就算解決了。接下來我們就來用一個比較持平的角度去問說:所以性傾向是天生的嗎?
(音樂)
我剛剛講說同性戀是天生的這個論點,其實在過去的同志平權,或是婚姻平權運動當中一直有出現,但是我又說,欸?我今天要講的這篇研究,才算是真的去解答這個問題。那為什麼同性戀是天生的這件事情,在圈子裡面就已經出現了呢?我先來跟大家解釋一下這件事情背後的來龍去脈,解釋完之後呢,再跟大家講說,為什麼這篇文章在這個領域裡面算是跨出了一大步,有一個 breakthrough。
那之前會說同性戀是天生的這個論點,幾乎都是來自於2010年的時候瑞典那個很有名每年負責發諾貝爾生醫獎的Karolinska Institute,那個時候調查了將近四千對同卵跟異卵雙生的雙胞胎還有他們的性傾向。那因為同卵雙生的雙胞胎,在基因幾乎是完全一模一樣的嘛,所以如果說雙胞胎裡面兩人都是同志的話,那很有可能性傾向是跟遺傳基因有關係的。結果呢,他們看了這四千多對的雙胞胎髮現,大概有三成的雙胞胎裡面,只要有一個人是同志,另外一個人就會是同志。那這跟一般不是雙胞胎的兄弟姐妹比起來,可能5到10%來說是特別特別的高。於是大家就覺得說那同性戀應該是跟遺傳基因有關的吧!
不過呢這個研究有一些缺點,比如說剛剛說,基因的部分只解釋了三成,那剩下的七成雙胞胎呢?難道這七成真的是有什麼魂結或是鎖鍊嗎?(美江牧師 rest in peace)而且我想他們應該是沒有特別去找一生下來就被強迫分開的雙胞胎吧?所以如果雙胞胎是一起長大的話,那還是不能排除,是成長環境或者是社會因素的問題。
所以性傾向是不是天生的?同性戀是不是天生的?這件事情,一直到去年夏天,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都還不確定,那為什麼我要說去年這篇文章很重要,算是為這個問題終於提出了一個大家都非常滿意的解答呢?最重要的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他們所調查的人數,另外一個則是他們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那先來講一下人數,我一直在講歐美團隊嘛,其實這個團隊主要是由兩個團隊組成,一個是UK Biobank,UK Biobank是由英國政府出資成立的一個公共基因資料數據庫,另外的則是美國的私人公司 23andme,那這兩個組織加起來一共調查了47萬7522人的性傾向還有他們的基因資料,那四十七萬人這其實真的是有史以來關於性傾向最大的調查人數了。唯一的考量是說,因為這兩個組織都是在英美,而且主要的大概有四十萬人是從 UK Biobank 來的,所以主要是英國人。那他們的 sample 大部分都是高加索的白人人種。不過我覺得以行為來說,人種跟人種之間的差異幾乎是沒有,所以這部分我覺得應該還好。
所以他們調查了47萬人,那這是前所未有的人數。那研究方法呢?他們所使用的方法,叫做 GWAS,基本上就是把你這個人的23對染色體上面的基因,用晶片快速的掃過一遍,你可以想像說,你的唾液DNA樣本裡面,其實藏著一本關於你的百科全書,那他們的技術就是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迅速的把這本百科全書印下來。
不過呢其實他們也不是全印,因為每個人跟每個人之間的百科全書,大部分的內容是一樣的。比如說假設我們在看皮膚這個條目好了。皮膚割開了會流血這件事情,每個人都是一模一樣的,但至於說被太陽曬的時候,是會被曬黑還是會被長斑?那每個人跟每個人之間可能就有不一樣的程度上的差別。因為我們已經知道說這本百科全書裡面哪些段落會是一樣的,哪些段落會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只是去把那些段落裡面不一樣的部分找出來,看看每個人之間到底有什麼不一樣而已。
那在這邊順便給大家一個概念,就是我們每個人跟每個人之間,不一樣的關鍵字到底有幾個呢?答案是四百萬到五百萬個。而且就算是同卵雙生的雙胞胎,這四百萬到五百萬個地方也都會不一樣哦!
(音樂)
OK好,人數跟研究方法講完了,但是我想要再提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他們是去怎麼將這些人的基因資料跟性傾向做關聯。這個問題其實蠻重要,因為過往的研究很多我們覺得不太可靠,因為有些人在被問到你是不是同志的時候,其實他會有點猶豫,想說:「嗯⋯⋯應該不是吧?!」所以就造成了在統計性傾向的時候,可能會失真的這個狀況。不過在這篇文章裡面,他們避免直接問說你是不是同志,而是用你是否有跟同性發生過性行為來區分。就他們問說你這輩子裡面,有沒有跟同性發生過性行為,如果你從來沒有的話,就把你分在 heterosexual group 異性戀裡面,只要你曾經有過一個同性的性伴侶的話,不管你現在是跟誰結婚或是生小孩在一起,都會把你放到 non-heterosexual 就是非異性戀組。
那這分類聽起來還是有一點異性戀霸權,不過這篇研究的團隊有特別強調說,這絕對不是在暗指說異性戀比較正常,可能其實是因為異性戀族群的性傾向,比較單一比較簡單,所以他們才會這樣子分。那還有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相信在這邊 queerology 的忠實讀者們,應該已經就是手舉高高要發問,就是說如果是跨性別的話他們要怎麼算?
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問題,其實研究團隊在文章裡面有特別跟大家道歉,因為他們還沒有想到一個好的方法,可以去含括跨性別、intersex 還有 gender non-binary 的這些族群。所以這些47萬人呢,全部都是順性別。
好我終於把前面的背景介紹講完了,鋪陳了這麼久,那所以UK Biobank 跟 23andme 去比對了這47萬人的百科全書片段之後,到底發現了什麼事情呢?
(音樂)
關於性傾向跟基因的關係,一直以來媒體最想要知道的,就是人有沒有 gey 基因這回事。有 gay 基因的意思就是說,如果關於我的這本百科全書上面有一個條目叫做 “gay” 的話,我就會是 gay,如果我的百科全書裡面沒有這個條目的話呢,我就會是異性戀,那這篇研究終於為我們提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人類沒有 gay 基因。
完完全全的沒有。
他們沒有找到。
而且也覺得沒有人可以找得到。
gay 基因其實是一個假議題。(笑)
但他們有這麼多的資料,所以他們到底在裡面找到了什麼呢?那他們去看這些關鍵字裡面呢,研究人員大概只有找到嗯⋯⋯最多兩個吧!勉勉強強是說有統計學上面顯著意義的關鍵字。
所以是不是有這兩個關鍵字,你就比較容易會是 gay 呢?
其實也沒有喔!
他們倒推回去說,如果你的基因樣本裡面有其中一個關鍵字的話,你比其他人可能就多個0.4%的機會可能會跟同性發生性行為這樣。
只有百分之零點四。你知道大樂透的中獎機率是多少嗎?
3%
而且我還從來沒有中過!
所以0.4%真的是滿低的。(笑)
那這樣是不是說同性性行為跟遺傳是沒有關係的呢?
欸⋯⋯,其實也不是(笑)
好好好我來解釋給你聽:雖然說單一的關鍵字沒有辦法解釋你會不會被同性吸引,但是如果你把所有的關鍵字加起來一起去看的話,還是可以看得出來有一些蛛絲馬跡。也就是說如果我的百科全書裡面收集到了⋯⋯也許五萬個關鍵字好了。我就還是比較有可能會被同性吸引這樣。
那這個比較有可能是多有可能呢?
他們去算了之後,大概最多也只有25%而已。然後他們同時也看了一下家族內遺傳的部分,發現家族遺傳的部分,跟之前講到的瑞典雙胞胎研究一樣,也是大概只能解釋三成左右的同性性行為而已。
那所以性傾向到底是不是天然的呢?
當然是天然的啊!
我們每個人都是人生父母養的嘛,今天你跟我會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當然是天然的啊!
但是喜歡上跟自己同性別的人,這件事情是不是一生下來就命中註定已經寫在我們的唾液DNA樣本裡面呢?
嗯⋯⋯可能有一點,但其實也不是絕對的!研究人員在這篇文章最後的結論是說,看起來同性性傾向跟很多其他復雜的人類行為一樣,都是由眾多微小、難以被偵測到的基因差異,一點一滴的加總而成。
就是你這一輩子會愛上什麼樣的人,然後被什麼樣的人吸引,絕對是比你吃不吃香菜還要更複雜的事情就是了!
那除了這個最主要的結論之外,其實這篇研究還有其他一些小小的發現,比如說同性性傾向跟其他行為的關聯,以及 gay 跟 lesbian 之間的差異等等。不過那個差異是真的非常非常的小啦!那我最後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他們在這篇研究最後有提出來一些觀察,然後這個觀察貌似挑戰了我們所熟知的金賽假說,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音樂)
在講基因分佈跟金賽假說的關係之前,先來非常簡單的講一下金賽假說。我們都說性傾向是一個光譜,這個理論的來源就是1940到50年代金賽博士所提出的理論。他說人類的性傾向是一個光譜,大部分的人都落在這個光譜之間,那光譜的兩個極端分別是100%的同性戀跟100%的異性戀,雙性戀的話就會剛好在中間。所以他的意思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潛在的傾向是會被同性所吸引的。那如果是這樣的話,如果基因可以解釋某部分的同性性行為,那是不是也是可以從這個關鍵字分佈來看說,你是不是比較容易被同性吸引呢?也就是說,如果你有比較多的關鍵字,你是不是就會比較容易有同性的性傾向?
但他們其實並沒有找到這樣的關聯。
那為什麼他們可以這樣說呢?
因為剛剛說了,他們在調查性傾向的時候,不是直接問你的認同,而是問說你有沒有跟同性發生過性關係。而且他們不但問了,還做了一個有點類似量化的研究,也就是說他們大概去算了一下你這輩子跟多少同性的人發生過性關係,從完完全全沒有到百分之百,然後中間再細分說
你可能這輩子所有發生過關係的人裡面,有三分之一是同性,或者三分之二,或者超過三分之二。那我是不知道如果你這輩子只有跟不到三個人發生過性關係的話,他們會怎麼分啦⋯⋯。但沒關係我們就假設他們就只有算有超過三個人的好了⋯⋯。
於是呢他們就去看說,你是不是基因裡面有比較多的這些關鍵字,你就越容易和同性發生性行為。那結果剛剛說了,是「沒有」。你這一生當中同性伴侶的多寡,和你有沒有比較 gay,其實是完完全全沒有關係。當然到這邊,研究人員想說:「嗯,真的嗎?」就是要不要再看仔細一點?會不會那些異性戀都是護家盟,就是他們可能有這個傾向,只是他們從來沒有跟同性發生過性行為呢?所以他們就把異性戀那一組去掉,只看有跟同性發生過性行為的這一群人,就假設這群人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跟同性發生性行為的多寡,是可以真實表示他們內心被同性吸引的這個程度,有越多的同性性伴侶的話,應該就表示你比較容易被同性吸引這樣。
所以他們就再去看這些人,然後一樣分成四組:一組是只跟同性發生過性關係,再來是超過三分之二但不是全部,然後是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再來是不到三分之一。然後他們發現了一個蠻有趣的事情就是:除了不到三分之一那一組之外,其他三組都還蠻像的。那這樣說的話其實就表示,起碼在基因的層次上面,看起來還是不像一個連續的光譜。如果真的要說的話,我會覺得比較像是有個兩端的峰值,一邊是不太容易被同性所吸引,另外一邊則是會被同性所吸引。那這兩群人中間當然還是會有一些小小的重疊,就是可能比如說不到三分之一的那群人這樣。
不過說到這還是要講一下,因為他剛剛說那個基因只能解釋大概三成的同志傾向嘛,所以也許最後你再加上剩下的七成,最後看起來也許可能還是一個光譜。所以這個研究只是在證明說,起碼在基因的層次上面是看不出來有這樣連續的光譜的分佈。雖然我自己從小到大也是覺得金賽的假說好像不能完全解釋我自己個人的經驗,我覺得這個研究對我來說是蠻有趣的,好像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性。但還是不能完全推翻就是性傾向起碼在外顯的層次上面是一個光譜。
好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內容,那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講結論的部分囉!
(音樂)
恭喜大家終於聽到了結論的這一部分,如果你前面都睡著了,或是都在想說今天晚上要吃什麼的話,記得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第一個就是 gay 基因是個假議題,人類沒有 gay 基因。
再來第二個就是,我們沒有辦法從一個人的基因組成知道這個人有沒有可能會被同性吸引。也就是說,就算你去偷別人的唾液DNA樣本回來,你也不知道這個人有沒有可能會被掰彎!
最後第三個就是起碼在基因的層次上面,性傾向的分佈並不是一個光譜。
那當然這篇論文其實也不是完美,尤其是他其實只看了基因的非常小的一個部分——它只去看那些關鍵字而已。基因跟行為的關係是非常的複雜的。
再者,我們每天的行為跟選擇啊,每天會跟什麼樣的人相遇、有什麼樣的際遇、你今天出門的時候決定向左走還是向右走、你會有什麼樣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有沒有鬆動或是改變的可能,都不完全是由這些小小的基因片段所掌控的。
雖然這篇論文是在講基因跟性傾向之間的關係、基因跟人類行為之間的關係。但我覺得他的研究結果,其實也只是再次地指出或是強調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而且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可能性。那在這麼多的可能性裡面,今天無論是遇見誰,不管對方的性別或者認同是什麼,都是非常幸運而且值得被珍惜的一件事情。
就像萬芳說的,相愛不只是命中註定,其實還有很多的運氣。
OK 那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下一集呢,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男生跟女生的大腦真的不一樣嗎?
我想大家也常常聽到有些人,或者是報章媒體會說,哦,女生就是比較憑直覺跟感情做事情,然後男生就是比較重邏輯啊等等。但是男生和女生的腦真的有這麼不一樣嗎?那這就是下次我會聊的內容。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別忘了訂閱 Queerology 的 podcast,對於這集的內容有任何的問題,也可以在我們的臉書上面留言,如果你喜歡這一集的內容的話,也別忘了分享給你的朋友哦,那我們就下次見!拜拜!
參考資料:
Gana et al., Large-scale GWAS reveals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Science. 2019, 365:6456, eaat769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6/eaat7693
“No ‘gay gene’: Massive study homes in on genetic basis of human sexuality.” Nature 573, 14-15 (2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585-6
Genetics of Sexual Behavior: https://geneticsexbehavior.info
江河清:同性戀是天生嗎?──別被這問題綁架社會正義的思考【端傳媒】2017-05-17: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517-opinion-jianghoching-bornthatway/
Queerology是媒體小農計畫的一份子,然而,該計畫即將於今年九月底結束營運,在深感遺憾之餘,我們想要謝謝過去曾經透過此計畫贊助Q的朋友們,你們的支持給了我們莫大的鼓勵。在計畫結束前,如果你手中還有尚未用完的點數,並願意給Queerology Podcast一點支持,歡迎你透過網誌頁面右上角的小草按鈕,或是直接點擊這個連結,灌溉我們的內容。未來Q也將開發新的贊助方式,希望各位朋友可以繼續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