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人物是 Queerology 播客新系列,將邀請各界人物,一起聊聊和性別有關的各色故事~
每年十月的最後一個週六,是臺灣同志遊行舉辦的日子。今年邁入第 18 屆,將在 10/31 登場,主題是「成人之美」。
從 1000 人成長到去年 20 萬人的規模,到底是如何煉成的?本集邀請熱線的社工主任、也是去年同志遊行的總召智偉,他也是第一屆同志遊行的發起與籌備成員,和我們聊聊早些年同志遊行的歷史,曾經發生過哪些精彩的故事!
P. S. 今年因為疫情影響,募款遭遇很多挑戰。請大家多多支持同志遊行在嘖嘖的募資活動「成人之美集資計畫」,行有餘力,也可以成為熱線定期定額的捐款人。讓性別運動可以走得更長久,謝謝大家!
本集重點:
🎧 2003 年第一屆同志遊行,到底是什麼模樣?又有什麼難忘的趣事?你知道第一屆的活動企劃書,原本預計只有 300 人上街,還要準備(後來沒用到的)面具。更早之前的 90 年代,又發生了什麼事?讓同志決定集體現身,被社會看見。
🎧 社運連結、弱弱相挺,一直是同志遊行的重要精神之一。最早的設想,有部份也是因為擔心參與群眾有出櫃、曝光的壓力,於是成為保護傘的機制。
🎧 原本第一屆的籌備夥伴們還在討論遊行的運動意義時,因為王世堅的言論,決定由民團獨立主辦;歷屆的同志遊行,也因為某些政治人物,或極右、反同的宗教人士,造成人數激增。這部份,又激起什麼反思?
🎧 從 96 年女權火照夜路的「同志小隊」,99 年反核遊行出現彩虹旗,一直到今天遍地開花、各地的同志遊行,甚至是跨性別遊行,早年的女權、妓權運動滋養了同志,如今性別運動也更壯大。而不論規模如何,走在自己家鄉的同志遊行,別是一番滋味,也製造出不同連結的機會。
收聽本集節目:
此外,我們也開設 Youtube 頻道囉!你可以在這裡找到這期節目:https://youtu.be/zDcw-Js74jg
最後,謝謝你收聽我們的節目。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別忘了訂閱喔~如果你願意用50元或更多請我們喝杯咖啡,可以點這裡,或(手機)頁面最上方和(桌機)邊欄右上的QR Code
O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