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第四號】The L word: L for liberal ? L for lesbian? L for location!

作者/D Yeh

還記得2004年的冬天,號稱史上第一部蕾絲邊影集《the L word》轟轟烈烈地在美國開播了。開播前,我已經從網路和馬路消息多方探聽《the L word》到底是有什麼稀奇-雖然光是張著「女同性戀影集」的大旗,就已經夠讓人血脈賁張…喔不,我的意思是夠讓人引頸期盼了。

圖片來源:網路

彼時身為被新聞系荼毒四年的學生,除了“身為圈內人,怎能不知圈內事“的邏輯以外,總是希望東嗅嗅西湊湊能弄清楚這《the L word》是賣的什麼膏藥-是要打帥踢美婆牌呢,還是彩虹旗熱血飛揚運動牌,再不然難道會是美踢聯合帥婆黑吃黑男人牌(註:驚世狂花看的太多…)?於是乎,我打聽到以下的消息:《the L word》描述一群住在洛杉磯的女同性戀們(和一個雙性戀)的愛情、友誼,及生活點滴。這下可好了,哪個電視劇裡頭沒有愛情、友誼和生活點滴?這個簡介可是模糊的不得了。隨著時間過去,當時我也懶得用網路工具把《the L word》下載來慢慢觀賞,加上周遭的朋友也興趣缺缺,我對它的好奇心逐漸灰飛湮滅。

時光荏苒,三年以後的今日我已經再美國南方的小城住了兩年半,《the L word》不僅每集都看過,還能把記住劇中角色的對話,西岸大城洛杉磯也去了三次(雖然從來沒有找到過劇中的咖啡屋 Planet),我才發現身旁的女同性戀朋友就算沒看過也聽過這部影集,對它的反應則是愛恨交加,從徹底死忠到不屑一顧皆有。於是,我回頭重新思考這部知名度極高卻在社群之中毀譽參半的影片,到底是什麼讓它知名度如此之高?雖然「史上第一部女同志影集」的名號真是能唬人,但如果生活背離實際社群的文化太多,恐怕不只會落得被炮轟,《the L word》也早該因為風評不佳而被showtime頻道腰斬;如果真是貼近實際社群文化,那又為什麼女同性戀們提到這部影集是又愛又恨? 莫非是害怕《the L word》把女同志的底牌掀給大眾看光了不成?

經過細想,我真是覺得《the L word》的製作班底聰明絕倫,把背景定在洛杉磯本身就有數不清的好處:1. 所謂沒看過豬走路也吃過豬肉,Los Angeles這個都市的大名幾乎足以讓大眾都知道這個城市在哪裡,卻又不見得真的能摸清它的底細。2.美國西岸(特別是加州)的自由風氣相當適合同性戀社群故事的發展,但是洛杉磯又不像舊金山一樣,“gay“的如此徹底,如此顯而易見,不像提到舊金山就想到滿城盡是彩虹旗(套句朋友的話說,在舊金山異性戀才是少數族群)。

《the L word》自然不會放過洛城這些歷史/地理上所帶來的優勢,最著名的一句廣告詞是:“same sex, different city“。除了明著告訴你:這是部同性戀影集,還直接挑上天字第一號都會愛情生活肥皂劇「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彷彿宣告那些該有的性愛場面一個都不會少,換個城市更可以換換不同的口味(換換都市景色,也換換戀愛對象的性別)。《the L word》就著以上這些明顯的形象牌,片頭先來個洛城downtown的俯瞰景色,再來是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車潮,配上零星的棕櫚樹,陽光普照,晴朗無雲,加州和洛城的風味和真確性就透過這短短幾幕景色交代的一覽無遺。

再來,當然是女主角們登場的時候,他們個個妝容精細,衣著亮麗,髮型不管是在出席派對或是一夜大戰之後還是一樣迷人;她們住在同志極友善的區域,社區內的gay奶爸會相偕一起帶小孩散步;她們經常聚集在一家口說五國語言的美麗女人(當然,她也是)開在西好萊塢的咖啡店,抱著豆漿拿鐵閒嗑牙順便在店裡討論戀愛技巧。她們是帥氣美麗在髮廊上班煙薰妝中性女子,有著放浪不羈的生活態度;是恩愛的biracial伴侶,兩人愛情長跑八年;是職業網球好手,有著保守卻富足的家庭背景;是聰明彗頡的雙性戀專欄作家,沒事就在家裡頭用蘋果電腦玩「女同志太陽系連連看」,還可以上廣播節目大談女同志戀愛經。

這些乍聽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卻因為種種的奇妙因素湊在一起(她們的共通點是:我愛女人),一切的一切是多麼美好,如此和諧,就連在餐廳遇到的美麗廚師,也不必太擔憂她是異性戀所以會嚴正拒絕妳的挑逗/引誘/示愛,然後像是羞辱般地告訴妳,她是異性戀。

是的,歡迎來到洛杉磯,這裡不必要是同性戀聖地(Mecca),卻可以是同性戀們自由地生活、戀愛、跟姊妹淘盡情打屁閒晃,沒事再去個派對(當然也是同性戀專屬派對)看看有沒有上眼的獵物。這一切在《the L word》裡是如此的自然、輕鬆,又不帶負擔,她們也像「凡人」一樣真實地生活著,有笑有淚,有得意和失落…

慢著,

妳不覺得這一切太美好了嗎?但是它又美好地接近真實,只要妳來到洛城,這些已經被樹立的生活氣氛和文化都可以把妳帶進《the L word》的世界裡,只要妳來到洛城。

在美國兩年餘,住的地方是南方小城,說它小也不是真的小,只是不能跟洛杉磯大都會相比。這城市沒有棕櫚樹、沒有West Hollywood(自然也沒有精通五國語言的美麗義大利女人開的咖啡店),甚至沒有踢吧,但是它卻是一個有著非常多“同性戀“的都市。但是,如果把《the L word》的故事放來這裡,恐怕精彩度直線下降百分之五十,除了都市知名度遠遠不及洛城以外,種種伴隨著洛城的美好想像,就像紐約大蘋果的魔力一樣,只能留在那個都市,也只屬於那個都市,就算這些想像/魔力不見得百分百真實(君不見多少人痛批慾望城市極度美化了紐約都會生活)。

簡言之,是城市裡的景觀(scene)和居住人口(population)為城市構築了特有的都市文化,也把城市從地理上的位置(place)變成具備更多意涵的地域(location),換句話說,是特有的地域把人們對城市的想像和魔力具體化了,就像想到巴黎離不開浪漫和左岸,想到東京是時尚和先進。《the L word》要說的,除了同志開放度(liberal),女同志生活(lesbian)以外,我看到另外一個無法忽略的關鍵要素,其實是Los Angeles(location),但這劇中的洛城真實性有許多?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它既不是完全虛擬的真實,也不像泡沫般是三秒即逝的幻滅美好,我很想說那是非常 hyper reality的感受和體驗,卻無法縱下結論,這畢竟是「如人飲水」的問題了。或許是真要走過一趟(心靈上或是肉體上),才能看到 “L”除了lesbian以外,所代表的意涵。

2 Comments

Leave a Reply

Discover more from Queerology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