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乃爾大學哲學教授凱特.曼恩在新書《厭女的資格》裡指出,父權社會賦予男性一種資格感受,讓他們認定自己理所當然應該享受某些特權,並獲得來自女性的身體、情感跟性勞動,而這種資格感和隨之而來的特權會在各種社會面向上展現,包括性、親密關係、醫療、知識和政治等等。
在本書中,曼恩特別花了一章討論家庭內的家務分工。她指出,即使在所謂性別已經相對平等、女性勞動和公領域參與率都顯著提升的當代,就算女性自己也有工作並負擔家庭經濟支出,家庭裡的家務分工還是經常高度性別化,女性經常比他們的男性伴侶負擔更多的家務和育兒工作,程度從兩倍到十倍不等。
曼恩便用資格感來解釋這個現象:一方面男性被賦予的資格感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享受女性伴侶的家務勞動,或是把他們自己的需求(例如休閒)放在家庭需求前;另一方面,女性則缺少這種資格感受,家務工作被視為女性的本分職責,女性不僅認為自己必須主動負擔,也難以對男性伴侶開口請求支援。
儘管曼恩主要以美國社會作為分析對象,但家務分工的不平等其實是普及全球的現象。根據台灣的行政院的統計,台灣有配偶的女性從事家務工作的時間是男性伴侶的三倍。然而,儘管數據如此,許多男性卻會主張認為「事情才不是這樣」,認為曼恩的論述並不公允。甚至有人會說,不願份承擔家務的男人是女人自己「寵」出來的結果,或如果你的伴侶不願意分擔家務,是你自己選錯了人。
所以,是這樣嗎?家務分工不平等是一個假議題嗎?或者說,當家庭內的分工確實不平等時,這是女人個人的責任嗎?
由此延伸,從勞動權益、政治參與到家務分工,女性主義者所關注的性別議題從來不只限於公領域內,很多時候也和我們的私人生活甚至親密關係息息相關。然而,當「政治理念」遇上「個人情感」時,是否可能面臨衝突,又應該如何化解?或者,我們應該讓「政治歸政治、愛情歸愛情」?
在這集的節目裡,我們從家務分工談起,聊聊女性主義在親密關係中扮演的角色。女性主義者可以、適合談戀愛嗎?在親密關係裡,我們又要怎麼當一個「好女性主義者」呢?
本集重點:
→ 家務分工不平等是假議題?不做家事的男人是女人自己「寵」出來的惡果嗎?
→ 女性主義者可以、適合談戀愛嗎?或者說,在親密關係裡,我們要怎麼當一個「好女性主義者」呢?
→ 「我才不是這樣的男人!」面對性別議題討論,除了「被冒犯」以外,男性還可以如何反應?
收聽本集節目:
最後,感謝你收聽我們的節目,有任何疑問和建議,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透過以下的方式支持我們:你可以繼續收聽、訂閱Youtube頻道;留下五星評價,讓我們知道你的喜歡;也可以將我們的節目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如果你願意給我們更多支持,歡迎你點擊頁面上的QR碼 ,或直接前往這個網址,請我們喝杯咖啡。
O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