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運

【第五號】小談天:從同志運動的錢說起

彙整作者/Nana
討論參與人/D Yeh(D)、格格(格)、Nana(N)

本期格格的文章,堪稱是非政府組織/活動,如何申請公家經費的初級教戰守則。在她撰寫之前,我們有過一些早期討論,在知道了怎麼去要、向哪裡去要扮演重要角色的「經費」之後,我開始好奇起來:像是最初撥款同志活動經費的北市府,起初為什麼會撥錢,這幾年又為什麼在減少?而對同志運動來說,在政府經費很明顯杯水車薪的情況下,又要從哪裡生出辦活動的錢來?

因此好奇寶寶我,拉著正為NGO賣命的格格和被迫讀過一些國外相關情況的D,要她們解釋給我聽。

PHOTOGRAPHED BY IAN MACPHERSON

台北市政府的經費

格:來自台北市政府的經費,是從馬英九承諾要支持同志公民運動開始;馬上任後民政局開始編預算。至於經費怎麼用,則以投標團體寫的企劃為準;像同玩節和03、04年的同志遊行,就是同志諮詢熱線提出的計畫。

但03年同玩節後,民進黨籍市議員王世堅等人,反對用市府經費做同志遊行,因此民政局就要求熱線,不能再把錢用在遊行上。也就是說,從04年開始,遊行都是靠募款跟義賣籌的錢,只有一些論壇或周邊活動(像06年在市府升旗)是用民政局的預算。此外,預算也逐年縮減,一開始大概有九十幾萬,截至去年,則只有六十幾萬。

N:現在換上郝龍斌,這日漸微薄的預算還會繼續撥嗎?

格:據了解今年還有,但因為是去年編列的,因此不知道明年還會不會有經費,郝對這件事完全沒有承諾。

N:所以同志團體其實主要還是靠自已在募集經費,並且是從辦活動來產生這些自募經費?

台灣同志活動/運動的經費籌措

格:對,像同玩節和同志遊行,第二、三屆總共結餘了十多萬的經費,全部移交到今年第四屆。而結餘的主要來源,還是個人的小額捐款跟記念品的義賣兩項是大宗。

以04年來說,街頭募款、個人捐款、團體捐款就佔了三十一萬以上,過去兩年,募款所得大概二十幾萬,但主要是義賣品所得,零星捐款不足十萬。至於我在熱線晚會看到的情況是,同志社群真的很熱情,不但買票入場,現場響應也非常熱烈。

N:看來台灣主要的經費來源,還是同志社群內部。那麼以前D有提過,國外的同志活動經費基本上也都不是政府撥的,是來自?

D:企業贊助和募款,來源包括大企業、個人捐款、同志商品/商店/商業(例如gay bar、同志書店一類)等等。

但國外企業當然也不是普遍性的支持同志活動/運動,首先還是要確定Gay Community是target market,才會投入捐款。像酒精飲料(最明顯的例子是 Absolute Vodka, SKYY Vodka);另外,在非金錢的贊助方面Bravo和Showtime電視頻道,都對這方面挺積極的。平面媒體部分(不確定是哪種形式的贊助),但Advocate、Curve、Out這些在全國具有一定發行量的雜誌,也有不少貢獻(大半是宣傳方面的)。相對來說傳統產業就幾乎沒有這方面的捐款,比如食品業。

此外,贊助的企業也是不是忽然就決定要掏錢了,LA、SF、NY都有過同志社群抵制某樣商品前例。以Coors Bear來說,在1997年遭到SF同志社群抵制的時候,銷售額下降了15%。

N:也就是說,要向產業、企業證明同志族群的購買力和影響力?

D:不見得是購買力,而是少數族群的影響力。

格:台灣的企業捐款就很少,Luxy、L’oreal有捐過。其他大概像是誠品免費出借場地,或有些品牌贊助記念品。早先跟熱線的多多聊這個,他說可能國外的公司有作過市調,發現有很大的客源是同志,所以就會捐錢;但是台灣企業就算真的有相關數據,也未必會捐錢,這跟台灣環境相對來說還是保守有關,企業不一定想塑造出與同志社群有關的形象。

比方說:誠品;誠品出借活動場地的事,辦得相當低調。比起平常在辦的講座,會打形象廣告等等,那一系列同志座談就是小小的,不曉得是不是不希望被擴大宣傳,但和一般企業贊助願意被大書特書不同。甚至在三、四年前,台大女同志社團浪達辦活動,台大誠品連寄放傳單都不願意。

圖片來源:innermi.pixnet.net
圖片來源:innermi.pixnet.net

結語

討論進行到這裡,筆者發現,雖然說得好像陳腔濫調,但是「台灣社會風氣仍較保守」始終是一個很大的障礙。不論政府撥款(被保守市議員、保守團體抗議)或自募經費(企業顧慮社會觀感),都是卡在這一點上受阻;所幸台灣同志社群的熱情,還提供了一些經費,去聯絡內部情感、推議題、辦活動,來進行所謂的改變台灣「保守社會風氣」。只是有限的錢必須要做有效的利用,借用傳播上的說法,也就是需要良好的「議題設定」。

攝影:Satie
攝影:Satie

為什麼有效的利用經費,和良好的議題設定有關?檢視近年的台灣同運議題,在「廣度」上大有發展,新潮議題輩出,像是結婚、領養、生育等等,可說直追起步早、腳步快的西方社會。當然傳播理論也說過,大眾文化或許淺薄偏頗,但不斷的曝光呈現,必定對社會造成刺激;這樣一波接一波的各種議題,就是一種高曝光。可是同志議題不是大眾文化,即使曝光較多,但「議題設定」不夠強化,將會面臨散彈槍一發打出去擊中多處,卻殺傷力不強的缺點。

台灣同志運動/活動,不論新舊議題,在呈現、推銷給非同志大眾時,或許需要一些與以往不同的包裝,注重強化傳達訴求。

以同志遊行為例,根據同志社群內部估計,去年參加人數已上升至六千餘人,就規模和連續舉辦這兩點來說是相當好的曝光(日本東京的曾經中斷過兩年,接下來也尚不清楚能否持續),而透過遊行的聚集、召集力,也相當好的凝聚對社群的向心力,但對非同志來說,可能只是:「喔,又來啦」如此而已。

往年遊行中曾有女同志團體,在參加遊行時,發起踢婆分別穿上西裝和白紗,希望藉此表達出對婚姻的訴求。但我在跟圈內朋友閒聊時,對方提到:「如果就休閒打扮,大家抱著自己家裡的貓女兒狗兒子上街,不也很好。」我想,對啊,同志家庭/婚姻,可以不穿西裝白紗,試著脫離套用既有異性戀主流的模式/想像;休閒打扮,更加連結到生活;再說貓女兒狗兒子,不只許多異性戀家庭把寵物視為家中一份子,對不能像異性戀伴侶,直接男女結合來生育下一代的同志家庭來說,貓貓狗狗向來是家庭的重要成員。

因此話說回來,「強化議題設定」不一定是非常嚴肅的東西,或許只是需要一些發想、一些創意,跳脫目前既有的同志活動/運動模式,把歷屆累積成功經驗的散彈槍,升級成大炮甚至火箭炮。寫到這裡,筆者不禁對著電腦開始傻笑發夢,想著更有議題和包裝強度的同志活動,或許很快會改變這個所謂「比較保守的台灣社會」,更進一步打破政府、企業不願掏錢的困境。

延伸閱讀:【第二號】彩虹經濟:消費、文化、認同的再探索

Leave a Reply

Discover more from Queerology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