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同運

「驕傲大聯盟」和「藥命俱樂部」:LGBT、工人與牛仔

(「驕傲大聯盟」正上映中,邀請大家進戲院支持!)

一天之內連看了「驕傲大聯盟」(Pride)和「藥命俱樂部」(Dallas Buyers Club),二部片都是八零年代背景,一在英國一在美國,卻有共同動人之處。

二部片皆改編自真人實事。

「驕傲大聯盟」的背景是鐵腕的柴契爾夫人時代,1984年,她持續強硬的政策對待勞工,其中煤礦工人首當其衝。一群男女同志,因為看到工人與同志同樣備受政府與媒體打壓、歧視的困境,決定在倫敦募款,支持工人的抗爭,並將組織取名為 LGSM(同挺礦工,Lesbians and Gay Support the Miners)。在那個大眾仍對男/女同志不甚了解、愛滋陰影正開始籠罩社群的年代,LGSM 的善款處處碰壁,沒有工會願意接受,直到他們鎖定了「黑色動脈」經過的南威爾斯地區,誤打誤撞,有個村莊接受了他們的援助。

lgsm money
「驕傲大聯盟」劇照:LGSM 提著水桶在街頭為煤礦工募款。煤礦工工作時,會帶著桶子挖煤,也會帶著鐵飯盒(lunch bucket)當午餐,所以水桶(bucket)是他們生計的雙重象徵。

罷工持續了一年,結局是全國礦工聯合會( NUM, National Union of Mineworkers)對政府讓步(註1)。但這一年也足夠 LGSM 與工人們相處,從最初的懼怕、歧視、試著接觸彼此的社群,到最後趁勢舉辦「礦坑與變態」(”Pits and Perverts”)演唱會——從刻板印象翻轉變態成為抗議的硬頸——可以看到每個人帶著不同的生命背景,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即便也會躲藏、害怕、遲疑,最終因付出的投入,而得到誠實與解放。

同樣的,「藥命俱樂部」男主角是一位德州異性戀牛仔。因為無套混亂的性關係,他感染了 HIV,在那個以恐嚇作為了解愛滋病手段的年代,他被朋友與社區拒斥,他也厭惡最多感染 HIV 的「玻璃」(faggit)們,但當他面對了國家與藥廠財團勾結的傲慢、拒絕被毒藥殺死,以牛仔獨有的刁鑽直覺處世,找到了墨西哥的無照醫生、進口對病症有效的學名藥(註2),得以跨過 30 天的死亡詛咒;同時,他也更了解同志社群,並得到了他們的陪伴與幫助。即便最終對抗國家藥品政策的訴訟失敗,但眾人的掌聲說明了這一段美國愛滋歷史中不可或缺的努力。

maxresdefault
「藥命俱樂部」劇照:牛仔 Ron 和喜歡扮裝的男同志 Rayon,成為朋友與事業的夥伴。

這二部片分別刻劃了 LGBT 議題與工運、牛仔等陽剛文化的碰觸與結合,因為同病相激地相處、接觸,因為友情與扶持,最後團結在一起。這個過程展示了 LGBT 社群的主動出擊,也展示了保守的身份與價值被塑造與柔軟的可能性——即便接觸的過程有衝突、險惡與擔心,但也因為人們有共同的敵人與目標的追求,於是更多的正面能量被各式各樣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觸發,多元性並在困境裡,展現更多應對與解決的可能——譬如:熱愛勁歌熱舞的男同志,成為僵直異男的舞蹈老師;婆婆媽媽們直接而溫暖的母性,是關懷也是行動派;偏見最深的異男,一旦被感動,也最講義氣、挺身捍衛同志等等。

其中動人的一幕是:在「驕傲大聯盟」裡,當 Mark 站在桌子上發表激勵演說,緊接著煤礦工的女性家人起身歌唱,唱著女人的陪伴與同男人生活的艱險,一首女性之歌:

Yes, it is bread that we fight for,
But we fight for roses too!

(對,我們要為溫飽[麵包]而奮鬥
也要為生命中美好的事物[玫瑰)]而奮鬥!)

呼應劇中拉子們對 Mark 提到女性議題被拉出看見而獨立組織的必要,因為女性相較於男性更是被壓迫的主體,所以女性同 LGBT 一樣,對身在壓迫中的苦難與力量,再熟悉不過。


(歌詞翻譯詳見註3)

先前在 318 太陽花運動時,關於看見女性、看見運動中的同志,也有不少社群內的討論(可見報導「318運動 你看見同志了嗎?」)。就筆者從大學時期開始參與工運、學運,直到今天在各種倡議或社福團體的觀察中,性別平等仍待努力,「出櫃」也不是一件隨時可以自然就做的事,更別說看見彼此的議題,相互交換各種對抗或培力的過程。

雖然對不少同志團體來說,「弱弱相挺」一直是基本精神,因為每個人都會被不同的社會議題所涵蓋、影響,無人可以置身事外。早在 2010 年第八屆同志遊行的活動中,就有「雙重弱勢現聲」的系列報導;今天,你也可以輕易在各式各樣的 NGO 與運動現場裡,看見 LGBT 的身影;也已經有不少同志團體致力於同其他身心障礙、環運、有機農業等議題的串連,規模雖小,卻是硬土深耕。

黑暗的力量

然而,有些個人生命的狀態,並無法在運動的連結中被接住、被撫平;往往,運動也必須看見人的陰暗脆弱,才能更複雜細緻、更貼近人的境遇,於是生出更多黏著與捲動。

在「藥命俱樂部」裡,有另一種虛無,無比真實——有時愛之線不足以拉住一切、用以抵抗;但從絕望虛無裡,人以原始慾望觸碰並描繪著生存的渴望,私密而誠實。即便並不高貴光明,卻是很人性的樸實。我想起希臘悲劇,正是在沒有神也沒有希望的專注於人的探索裡,看見推著石頭的薛西弗斯,以肉體展演信念、對抗絕望。

你/我的生命有意義嗎?

這個問題或許只能自問自答,藏在蒸氣氤氳的浴室裡鏡子中的自己。

 

註1:請參考維基百科「1984-1985年英國礦工大罷工」

註2:請參考〈當愛滋遇上學名藥-你該知道的常識>

註3:可參考維基百科 “Bread and Roses”。最初是由 James Oppenheim 所寫的詩歌,收錄於 The Cry For Justice: An Anthology of the Literature of Social Protest, Upton Sinclair, John C. Winston Co., ed. 1915.

後來為紀念 1912 年美國女工爭取同工同酬、安全工作環境、取消童工、限制工時的行動,將這首詩於 1974 年譜曲,並曾由 Judy Collins, Joan Baez 和 Mimi Farina Baez 演唱,也成立了同名的非營利組織機構

感謝批踢踢 the_L_word 版友 Architect 的考證與補充
1. Judy Collins 版本 http://youtu.be/HKEr5U8ERgc
2. Joan Baez 版本 http://youtu.be/LWkVcaAGCi0
3. Joan Baez 與其妹 Mimi 一起演唱的版本 http://youtu.be/G0V2j3ACPg8。很多人對 Mimi Farina Baez 很陌生,她是 Joan Baez 的妹妹,嗓音美妙清澈不輸她姊,詳見 http://goo.gl/ZlXgPG
4. 坊間流傳多為 Bobbie McGee 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DnhV0yGc8c ,她是一位 70 年代的英國女歌手,留下的資料並不多。

電影中領唱的女演員是 Bronwen Lewis,她是2013年「英國好聲音 THE VOICE UK」選秀活動中盲選的成員之一,曾以一曲 Fields of Gold 打動觀眾,仍意外落選。她的好歌聲被許多人記得,製作單位也邀請她隔年再參賽,但她選擇了參與「驕傲大聯盟」的演出,希望在本片用她的歌聲傳遞更多正面能量。(感謝 CAI CHANG Independent 資料提供)

歌詞翻譯:

As we come marching, marching, in the beauty of the day,
A million darkened kitchens, a thousand mill lofts grey,
Are touched with all the radiance that a sudden sun discloses
For the people hear us singing,
“Bread and roses, bread and roses!”

我們行進、行進 在美好的日光中
無數暗黑的廚房 無數灰暗的廠房
都因我們的行進 把陽光帶進
因為 人們聽到我們的歌聲
「麵包與玫瑰! 麵包與玫瑰!」

As we come marching, marching, we battle too for men
For they are women’s children and we mother them again.
Our lives shall not be sweated from birth until life closes,
Hearts can starve as well as bodies,
“Give us bread and give us roses!”

我們行進、行進  也為男性鬥爭
他們也是女性的孩子 我們再次成為他們的母親
我們的生命 不應從出生到結束都血汗淋漓
心靈的需要 與溫飽同重
我們要麵包 也要玫瑰!

As we come marching, marching, unnumbered women dead
Go crying through our city their ancient song of bread.
Small art and love and beauty their drudging spirits knew-
Yes, it is bread that we fight for,
But we fight for roses too!

我們行進、行進 無數姐妹已犧牲
來到街頭含淚高呼 飢者歌其食 勞者歌其事 自古就是女性的歌
一點愛 一點藝術 一點美好 是她們受苦的靈魂之歌
對 我們要為溫飽(麵包)而奮鬥
也要為生命中美好的事物(玫瑰)而奮鬥!

As we come marching, marching, we bring the greater day,
The rising of the women is arising all the ways!
No more the drudge and idler, ten that toil where one reposes,
But a sharing of life’s glories,
“Bread and roses, bread and roses!”

我們行進、行進 我們帶來更好的明天
全世界的女性 站起來為自主奮鬥吧!
再沒有奴役與剝削 再沒有老闆枕上香 長工露水寒!
只有 所有人分享生命的可貴
麵包與玫瑰 麵包與玫瑰!

3 Comments

  1. 註2:請參考〈當愛滋遇上學名藥-你該知道的常識>

    >這個連結點下去是圖片??

  2. 雖然是紀實改變(Rayon的角色是編劇由史料的當時1980年代社群呈現而虛擬的),但《藥命俱樂部》(Dallas Buyers Club)許多西方英文世界的跨性別社群認為,Rayon也可能是個性別焦慮的異性戀跨性女,劇情中也有諸多表達其因性別不安而交織物質濫用的段落。史實或編劇也不會出來說這角色性別認同的標準答案,雖然爭論這點很non sense,但它仍是政治的,是跨性別社群的能見、存在與主體發聲。建議應對其定位於扮裝男同志(cross-dress gay)以外、額外的保留、模糊或開放空間。
    英文社群相關討論諸多,如見
    http://genderidentitywatch.com/2014/02/09/dallas-buyers-club-and-parkermolloy/

Leave a Reply

Discover more from Queerology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