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帢拉萊、法法菲內、雙靈人、hagay?? 其實LGBTQ就是傳統

上個月底剛好有空,去看了女性影展《帢拉萊:性別萬花筒 CALALAI in-betweenness》,這是一部講述印尼布吉族多元性別的紀錄片。布吉族是印尼蘇拉威西島南部的一支民族,在布吉人的社會中有五種性別,除了多數的順性別男性與女性兩種,還有生理男性但氣質較陰柔的calabai(帢拉拜)、生理女性但氣質陽剛的calalai(帢拉萊),以及生理男性或生理女性都可能成為的、兼具兩性特質並且帶有神性的bissu(碧蘇)。

在布吉族社會裡,這五種性別就像陽光空氣水一樣自然的存在,沒有歧視或異樣的眼光,其中bissu在各類傳統信仰活動中作為類似祭司的角色、是人間與神界溝通的橋梁,更是受到族人的尊敬(類似薩滿信仰中的薩滿階級,具有與靈界溝通、預言、治病的能力)。這部紀錄片拍攝幾位calalai以及從calalai成為bissu的他們的生活樣貌。

布吉族的五種性別讓我想起似乎南島語族地區的許多原住民族都有擁有異於二元性別的第三性存在,雖然這第三性在不同民族中的樣貌不盡相同,但他們皆被視為社會組成的一份子,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例如薩摩亞群島的fa’afafine,他們是被以女性角色扶養成長的生理男性,協助支持家族事務,行為舉止及穿著打扮都偏向女性陰柔的特質,夏威夷的mahu,指稱陽剛氣質的生理女性或陰柔氣質的男性,mahu這個字的意思的意思就是”在中間”,類似於現在所說的跨性別。

台灣在目前的人類學研究中被認為是南島語族的最北界,太魯閣族語中的hagay 是指擁有男性與女性兩種靈魂的人,在太魯閣族跟泰雅族中,hagay被認為可以與utux(神靈)對話,是受到族人尊重及敬畏的巫師。而不屬於南島語系的北美洲原住民也有雙靈人(two-spirit)的存在,同樣在部落中受到尊重。

看起來性別多元並不是什麼現代新潮的觀念,跨性別在人類許多原始部落社會體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並且有其社會功能,對部落的族人們來說,性別從來不是男陽女陰一分為二這麼簡單,跨性別是再自然不過的存在(突然覺得在看過這些細緻的部落性別文化以後,性別二元的觀念顯得有點粗糙)。

但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在我瀏覽相關資料的文章時,許多文章都提到近代這些原住民族在受到外來文化或宗教影響時,也改變了他們傳統對跨性別的想法,例如北美原住民以及台灣原民部落,受到基督教影響,人們對性別模糊的人或同性戀產生厭惡及歧視,同時因為現代化,許多部落不再保有傳統生活,雙靈人或hagay也漸漸失去從前在部落中擔任重要角色的社會功能。

看似文明、進步的現代化及全球化,反而逐漸摧毀原始部落的性別觀念,而我們現在爭取的LGBTQ、跨性別或酷兒權利反而被說成是新潮的思想、顛覆傳統,也許確實是顛覆了某些族群的傳統,但是是誰的傳統?基督教或是中國的漢民族嗎?

奇奇・菲比安提Kiki FEBRIYANTI——《恰拉萊:性別萬花筒》導演

我看的這一場紀錄片放映後有導演現場座談,導演是一位年輕的印尼女生(個人覺得導演看起來踢踢的,這裡有女影官網對導演及紀錄片的簡介),導演在座談中提到,因為印尼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口非常多,布吉族的五性觀念以及bissu的文化有部分與伊斯蘭教教義不同,在20世紀中期,布吉族文化與伊斯蘭教出現極大的衝突,跨性別遭到歧視、迫害,不過隨著國家政權的改變,目前布吉族的傳統五性文化與伊斯蘭教並存於社會中,許多尋求bissu祈福、治病的布吉族人同時也是穆斯林。

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是,有觀眾問起導演,布吉族人有這樣的五性觀念,那麼他們對同性戀的看法如何,導演說她訪問過許多的布吉族人,每一個人都告訴她同性戀是沒問題的,一個人可以很輕鬆的在家族中提起喜歡同性的事情,布吉族人還說,每一個布吉男人在跟女人結婚前,一定要先跟calabai(氣質陰柔的生理男性)在一起、有過性關係,之後才可以跟生理女性結婚,關於這點,在場的觀眾及主持人因為太驚訝,所以重複問了導演兩三次來確定這件事,而導演也斬釘截鐵的說,他也問了不同的布吉族人,確定族人到現在仍是遵循這樣的習俗沒有錯。

也許在下次當有人說起跨性別、同性戀違反自然、毀壞傳統家庭價值的時候,可以請他們多讀書,不喜歡讀書也可以看電影,多了解世界各處的人類文化,他們的族群所信奉的價值觀,不是所有世界人類的價值觀。推薦大家可以看看以下這些影片,這些導演紀錄或描述了人類原住民部落擁有或曾有的寶貴性別文化。

 

《帢拉萊:性別萬花筒 CALALAI in-betweenness》導演:Kiki Febriyanti 印尼布吉族的五種性別文化 女影官網對導演及紀錄片的簡介

國家地理頻道對薩摩亞的Fa’afafine所作的專題報導,也可以重溫作者阿Jo的文章 在南太平洋小島上:爸媽和我,有時還有法法非內

《跨性夏威夷 Kumu Hina》 導演:Dean Hamer/Joe Wilson 2015酷兒影展對此片的介紹及預告片

《阿莉芙 Alifu, the Prince/ss》 導演:王育霖 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的跨性別故事 入圍本屆金馬獎並在金馬影展放映

【謝謝你讀到這裡,我們想請你花一點時間,了解「媒體小農計畫」:這是一個讓讀者可以直接小額灌溉心目中優質內容的平台,queerology 也是媒體小農計畫的一份子,歡迎透過網誌頁面右上角的小草按鈕,或是直接點擊這個連結,灌溉我們的內容。詳情請見: 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

One Comment

  1. 我是太魯閣族人,關於〈帢拉萊、法法菲內、雙靈人、hagay?? 其實LGBTQ就是傳統〉這篇文章中提到的hagay有一些疑問:
    台灣在目前的人類學研究中被認為是南島語族的最北界,太魯閣族語中的hagay是指擁有男性與女性兩種靈魂的人,在太魯閣族跟泰雅族中,hagay被認為可以與utux(神靈)對話,是受到族人尊重及敬畏的巫師。而不屬於南島語系的北美洲原住民也有雙靈人(two-spirit)的存在,同樣在部落中受到尊重

    在我的認知中,hagay是人名,從來不知道有您所謂的〝擁有男性和女性兩種靈魂的人〞的意思,想請教此種概念的出處為何?是源自學術研究成果還是田野記錄?

    我為何想了解,是因為Truku的gaya是相當嚴謹的。

    我在部落長大,只知道Hagay是男性的名字,同時,部落裡有一個個性較陰柔的男性,他叫Tusi,我們就會用Tusi的名字來形容和他一樣個性的男人,我們會說maaTusi這樣來說。

Leave a Reply

Discover more from Queerology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